[发明专利]一种施氏獭蛤选育家系的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70089.7 | 申请日: | 2018-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503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邹杰;彭慧婧;杨家林;聂振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54 | 分类号: | A01K61/54 |
代理公司: | 北海市佳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5115 | 代理人: | 黄曦 |
地址: | 536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施氏獭蛤 选育 家系 构建 方法 | ||
1. 一种施氏獭蛤选育家系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述具体技术步骤:
(1)人工定向授精
将家系选育使用的优质成熟施氏獭蛤亲体进行解剖去半壳,轻挤压蛤体性腺团,在壳绞合处吸取少量挤压出的液体按常规方法分辨性别,将分辨开的雌、雄个体,按雄、雌个体比1:5~1:15的比例,将个体含液精及个体含卵液分别吸入体积200ml的独立海水容器中,分别单独编号,将含精液、含卵液的海水以1:15~1:20比例单独混合,同时加入质量分数28%氨水溶液至氨水体积分数为2×10-5,混匀,显微镜检卵子周围精子数在5-20范围内,3分钟内显微镜检观察超过50%卵细胞颜色整体均匀偏暗,立即将含精、卵混合液投放繁育容器中,编号对应;
(2)繁育
将上述人工授精后的精、卵混合液进行繁育,1d后以320~350目网袋虹吸法收取D幼,壳顶后期镜检伸出斧足后投放串板附着基,附着3日后排弃未附着个体,发育脱板后收集苗种,繁育密度0.02~0.1个/ml,水温25~27℃;溶氧量5mg/L,投喂混合单胞藻;壳顶前、中期日投喂量2~3×104 cell/ml,壳顶后期日投喂量5~8×104 cell/ml,稚贝期滤清随即投喂,日换海水50%~100%;
(3)家系个体标记
将脱板后收集苗种进行中间培育,在苗种中间培育过程中,利用空间培育密度及环境温度让施氏獭蛤幼体发育1.8个月后进入限制生长期,保持该时期继续培育20-50d,壳长生长基本无变化时,以此时的中间培育苗种贝壳外缘为标记,统计壳长、壳高,后将苗种按家系,选择性状和规格相近的个体投放适宜环境养成,个体贝壳的生长以中间培育苗种贝壳外缘为界线形成明显的生长轮,即形成家系个体标记;
(4)养成
根据不同家系编号投放相隔离的区域进行底播养成,养殖水深5~10m,底质含沙量40%,养殖密度1~2个/m2,每家系养殖个体量500个,养成时间1.5~2.5年,捕获时根据标记区分家系个体;
所述性腺团是指施氏獭蛤围绕内脏团延伸至斧足靠近水管一侧基部含有生殖细胞的组织;
所述海水是指比重1.016的消毒海水;
所述限制生长期是指苗种因条件因子发育缓慢或停止发育的时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施氏獭蛤选育家系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单胞藻指的是以硅藻含量60%,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还包含金藻的小型单细胞混合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7008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