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电动车辆的废热利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69222.7 | 申请日: | 2018-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821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福赫米·本·艾哈迈德;马蒂亚斯·容;萨沙·林道尔;汉斯-乌尔里希·施托伊雷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3 | 分类号: | B60H1/03;B60H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翟国明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电动 车辆 利用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废热利用系统,其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电动车辆的电动机以及用于为所述电动机提供电能的电池,具有用于对所述电动车辆的车辆内部进行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回路,其中在所述废热利用系统的运行期间所述空气调节回路循环有工作介质,具有用于冷却所述电动机和/或所述电池的冷却回路,在所述废热利用系统的运行期间在所述冷却回路中循环有冷却剂;具有加热回路,在所述加热回路中循环有加热介质,并且在所述加热回路中布置有第二运送装置和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二运送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加热介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用于将热从所述加热介质放出到所述电动车辆的车辆内部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废热利用系统,并且涉及一种具有这样的废热利用系统的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在电动车辆中,即,在电驱动的车辆中,利用为了驱动电动机而存在的可充电电池,从而为各种辅助单元,即为耗电器提供电能。由于在电动车辆中不能获得由内燃机产生的废热来加热车辆内部,所以需要电操作的加热装置,其同样从电动车辆的电池吸取操作所需的电功率。然而,不再能够获得电能来驱动电动机,这能够明显地减少电动车辆的行程。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为创建用于电动车辆的废热利用系统,通过其而不再发生上述的问题,或只是以大大受限的程度发生。特别地,本发明的目的为示出用于电动车辆的废热利用系统的发展的新方式。
因此,本发明的基本构思为:将出现在电动车辆中用于冷却电池和电动机的冷却回路与出现在电动车辆中用于调节车辆内部的空气调节回路一起以如下方式结合在废热利用系统内部中:能够利用由电池和/或由电动车辆产生的热,从而当需要时加热车辆内部,但否则也能够有效地排放到电动车辆的周围。在利用来自电动机和/或电池的废热加热车辆内部的情况下,遵循热泵的运行原理的根据本发明的废热利用系统能够从用于冷却电动车辆或电池的冷却回路提供热。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电动车辆的废热利用系统,其具有用于驱动电动车辆的电动机以及用于向电动机供给电能的电池,包括用于对电动车辆的车辆内部进行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回路。在空气调节回路中,在废热利用系统的运行期间循环有工作介质。在空气调节回路中,布置有:用于压缩工作介质的压缩机、用于冷凝工作介质的冷凝器以及用于蒸发工作介质的蒸发器。
而且,废热利用系统包括用于冷却电动机和电池的冷却回路。在废热利用系统的运行期间,冷却剂在冷却回路中循环。在冷却回路中,布置有电动机和电池,其中电动机布置在冷却回路的第一分支中,而电池布置在冷却回路的第二分支中,所述第二分支与所述第一分支流体地并行连接。在冷却回路中,另外布置有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一运送装置,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用于将热从冷却剂排放到废热利用系统的周围,所述第一运送装置用于驱动冷却回路中的冷却剂。而且,第一制冷器布置在冷却回路中,通过所述第一制冷器来自冷却回路的第一分支的热能够转移到空气调节回路中。同样地,第二制冷器布置在冷却回路中,通过所述第二制冷器来自冷却回路的第二分支的热能够转移到空气调节回路中。除此之外,废热利用系统装备有加热回路,在所述加热回路中循环有加热介质。在加热回路中布置有第二运送装置和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二运送装置用于驱动加热介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用于将热从加热介质放出到电动车辆的车辆内部。
通过两个制冷器,电动机或电池的废热能够转移到空气调节回路中。如果需要,以这种方式引入空气调节回路中的热能够经由第二热交换器被传递至车辆内部,从而对其进行加热。在车辆的这样的加热不应当发生的情况下,废热能够通过布置在冷却回路中的第一热交换器而被放出至废热利用系统的周围或电动车辆的周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勒国际有限公司,未经马勒国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692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