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车内CO浓度监测的预防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69122.4 | 申请日: | 2018-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53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陈鹏;陈越;刘念邱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纽扣互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3 | 分类号: | B60R16/023;B60J1/12;B60H1/00;B60N2/90;B60Q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创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62 | 代理人: | 蓝静;吴雪琴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co 浓度 监测 预防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车内CO浓度监测的预防系统,它包括车载电脑、CO检测模块、电源模块、汽车变频器、车载空调、车窗调节模块和座椅调节模块;CO检测模块通过CAN总线将数据信号传输到车载电脑;车载电脑的控制输出端与汽车变频器、车载空调、车窗调节模块和座椅调节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电源模块的供电输出端与车载电脑和汽车变频器的供电输入端连接;汽车变频器的输出端与车载空调的供电输入端连接。能够实时检测汽车内CO的浓度,当车内CO浓度达到预设值时通过控制智能车窗控制器打开汽车车窗,同时控制车载空调加大送风力度,使车内与外部环境空气的对流,保证车内CO浓度低于CO中毒的最低阈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车内CO浓度监测的预防系统。
背景技术
在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有毒的气体,一般由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的,如工业生产废气、汽车尾气的排放和燃气设备的不正确使用等。而汽车的发动机在工作时,如果气缸中的汽油燃烧不完全,产生高浓度的一氧化碳;汽车在行驶时,由于空气通过空调设备产生对流,因此车内的一氧化碳浓度很低,一般不会对人造成影响;但是当车子停止行驶、空调继续开发而车门窗又密闭时,如经常有人喜欢夏天在车内开着空调关好车窗在里面睡觉或者长时间关好车窗开着空调驾驶,这种情况下如果气缸中的汽油燃烧不完全,车内密闭环境过长车内的一氧化碳浓度就会急剧上升,就很容易造成车内人员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所谓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指在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的一氧化碳导致的组织缺氧、意识障碍,甚至死亡的有毒气体中毒,通常也被称为煤气中毒。而且因为一氧化碳无色、无臭、无味的特点,人们在初始阶段吸入大量高浓度的一氧化碳并不会察觉。
一氧化碳中毒根据吸入一氧化碳的多少分为轻度中毒、中度中毒和重度中毒;轻度中毒指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一氧化碳跟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浓度在10%-30%(当车内一氧化碳浓度大于50ppm时,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为10%),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四肢无力、嗜睡和意识模糊;这个时候如果能马上脱离中毒现场,呼吸新鲜空气后症状可迅速缓解;中度中毒是指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在30%-50%,表现为昏睡或浅昏迷状态,面色潮红,呼吸、血压和脉搏也有所改变;如果此时有较为强烈的外力推动,中毒人员会有所反应并及时脱离中毒环境,经医生治疗可恢复,一般也不会有并发症;重度中毒是指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高于50%,中毒人员完全是深度昏迷状态,严重时呼吸衰竭、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
而现有的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的技术方案主要都是通过向别人发出求救信号,如通过GSM短信模块向别人发送求助短信或者通过一些措施向路人求助;但是主要通过GSM发送求助短信到救助者到达现场进行救助会有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中毒人员可能会中毒身亡;而主要通过向路人求助的会存在可能车辆附近没有路人或者路人不知道中毒人员的情况或者甚至于路人根本不会进行帮助,因此如何在汽车内可能出现轻度一氧化碳中毒或者车内一氧化碳的浓度要达到使得人员轻度中毒前进行预警提示、自救以及降低车内CO浓度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车内CO浓度监测的预防系统,解决了现有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的技术方案主要通过向别人发出求救信号的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基于车内CO浓度监测的预防系统,它包括车载电脑、CO检测模块、电源模块、汽车变频器、车载空调、车窗调节模块和座椅调节模块;CO检测模块通过CAN总线将数据信号传输到车载电脑;车载电脑的控制输出端与汽车变频器、车载空调、车窗调节模块和座椅调节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电源模块的供电输出端与车载电脑和汽车变频器的供电输入端连接;汽车变频器的输出端与车载空调的供电输入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纽扣互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纽扣互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691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全自动裁线沾锡机
- 下一篇:一种新型漂浮式太阳能海水蒸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