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混凝土梁及冷弯薄壁型钢梁的组合楼盖体系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68478.6 | 申请日: | 2018-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309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管宇;姚欣梅;邹昱瑄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5/28 | 分类号: | E04B5/2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64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弯薄壁型 钢梁 压型钢板 轻混凝土 组合楼盖 混凝土梁 装配化施工 自流平砂浆 安装操作 抗震性能 上翼缘 石膏基 浇注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混凝土梁及冷弯薄壁型钢梁的组合楼盖体系,包括轻混凝土梁框架、压型钢板及若干C形冷弯薄壁型钢梁;各C形冷弯薄壁型钢梁固定于轻混凝土梁框架内,压型钢板位于轻混凝土梁框架内,压型钢板位于各C形冷弯薄壁型钢梁上,且压型钢板与各C形冷弯薄壁型钢梁的上翼缘固定连接,压型钢板上浇注有石膏基自流平砂浆层,该组合楼盖体系的自重较轻,抗震性能优良,同时具有装配化施工、安装操作简便、造价低的优点,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多高层混凝土结构体系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混凝土梁及冷弯薄壁型钢梁的组合楼盖体系。
背景技术
混凝土结构因其原材料广泛、造价低廉、应用技术成熟、结构耐久性及生命周期长,至今为止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结构形式。
楼盖体系大多采用混凝土结构,但混凝土结构所表现出的抗震性能较低、自重大、材料损耗大、建筑垃圾多、生产效率低以及与社会节能环保主题不符的缺点愈发显著。在多高层建筑体系中,结构本身自重是影响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设计出一种组合楼盖体系,以降低楼盖体系的自重,提高其抗震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基于混凝土梁及冷弯薄壁型钢梁的组合楼盖体系,该组合楼盖体系的自重较轻,抗震性能优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基于混凝土梁及冷弯薄壁型钢梁的组合楼盖体系包括轻混凝土梁框架、压型钢板及若干C形冷弯薄壁型钢梁;各C形冷弯薄壁型钢梁固定于轻混凝土梁框架内,压型钢板位于轻混凝土梁框架内,压型钢板位于各C形冷弯薄壁型钢梁上,且压型钢板与各C形冷弯薄壁型钢梁的上翼缘固定连接,压型钢板上浇注有石膏基自流平砂浆层。
轻混凝土梁框架内设置有若干孔洞,其中,所有C形冷弯薄壁型钢梁分布于各孔洞内。
C形冷弯薄壁型钢梁的端部与所在孔洞的内壁通过第一T形连接板相连接,最边上C形冷弯薄壁型钢梁的侧面与所在孔洞的内壁之间通过第一刚性支撑件相连接,同一孔洞内相邻C形冷弯薄壁型钢梁之间通过第二刚性支撑件相连接。
第一T形连接板的一端预埋于轻混凝土梁框架孔洞的侧壁内,第一T形连接板另一端的侧面与对应C形冷弯薄壁型钢梁端部的腹板相连接。
第一刚性支撑件一端的侧面通过第一冷弯薄壁角钢与最边上C形冷弯薄壁型钢梁的腹板相连接,第一刚性支撑件另一端通过第二T形连接板与对应孔洞的内壁相连接,其中,第二T形连接板的一端预埋于轻混凝土梁框架对应孔洞的侧壁内,第二T形连接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一刚性支撑件的侧面相连接。
第二刚性支撑件与对应两个C形冷弯薄壁型钢梁的腹板之间均通过第二冷弯薄壁角钢相连接。
第一T形连接板与C形冷弯薄壁型钢梁端部的腹板之间以及第二T形连接板与第一刚性支撑件之间均通过螺栓相连接。
第一刚性支撑件的侧面与第一冷弯薄壁角钢之间、第一冷弯薄壁角钢与最边上C形冷弯薄壁型钢梁的腹板之间、第二刚性支撑件与第二冷弯薄壁角钢之间、第二冷弯薄壁角钢与C形冷弯薄壁型钢梁的腹板之间以及压型钢板与各C形冷弯薄壁型钢梁的上翼缘之间均通过螺钉相连接。
轻混凝土梁框架内设置有四个孔洞,其中,第一个孔洞位于第二个孔洞、第三个孔洞及第四个孔洞的上方,第二个孔洞、第三个孔洞及第四个孔洞从左到右依次分布。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684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