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蓄能器试验台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64048.7 | 申请日: | 2018-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748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唐中勇;刘昌盛;李赛白;吴民旺;戴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9/00 | 分类号: | F15B19/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卢宏;王娟 |
地址: | 410100 湖南省长沙市星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能器 试验台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蓄能器试验台及其控制方法,蓄能器试验台包括油泵;所述油泵的两个工作油口分别与第一蓄能器的油口、第二蓄能器的油口连通;两个蓄能器的油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导通阀;所述导通阀的两个油口分别与所述油泵的两个工作油口连通。本发明结构简单,传动环节少,传动效率高,元件为常用元件,成熟可靠,通过两被试蓄能器对称地分布在一个闭式泵两侧而实现被试蓄能器能量的循环利用,从而减小试验台的装机功率,减少能耗,本发明适用于具有对称特点的被试件能量的循环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能元件,特别是一种蓄能器试验台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环保节能,工程机械行业主机厂家都在进行机械设备的能量回收利用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能量回收利用的方法,如油电混合动力方式、油液混合动力方式,由于油电混合动力方式中的关键元器件电机电池价格高,可靠性低,且应用此方式的产品节能效果一般而被行业放弃,目前行业研究的重点放在油液混合动力方式技术上,蓄能器作为油液混合动力方式的蓄能元件,要求其工作寿命在几百万次以上,为此,主机厂家都要设计模拟实际工况的蓄能器试验台进行蓄能器的寿命测试,以便知晓蓄能器的工作情况及进行相应改进,同时提高蓄能器的能量利用率,节能环保。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蓄能器试验台及其控制方法,提高蓄能器的能量利用率,节能环保。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蓄能器试验台,包括油泵;所述油泵的两个工作油口分别与第一蓄能器的油口、第二蓄能器的油口连通;两个蓄能器的油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导通阀;所述导通阀的两个油口分别与所述油泵的两个工作油口连通。
所述油泵的两个工作油口分别与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的油口连通,便于监测油泵两个工作油口的压力。
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的电气接口与外部控制装置电连接,便于对压力传感器的压力进行控制。
所述油泵的两个工作油口还分别与止回阀的两个油口连通;所述止回阀的两个油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蓄能器的油口、第二蓄能器的油口连通。
所述油泵与高压补油泵同轴连接;所述高压补油泵的吸油口与外部油箱连通;所述高压补油泵的出油口与补油蓄能器的油口、压力控制阀的进油口连通。高压补油泵可以及时补油。
所述油泵的两个泵流量输出控制口、导通阀的控制接口、压力控制阀的控制接口均与外部控制装置连通或电连接。
本发明所述油泵为闭式泵。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蓄能器试验台的控制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在确保蓄能器试验台运行正常且压力控制阀泄压,油泵的两个泵流量输出控制口信号断开,导通阀的控制接口、压力控制阀的控制接口信号接通时,启动与油泵连接的原动机,运行无故障后断开压力控制阀的控制接口信号,调节压力控制阀,使压力控制阀的压力为1.1×(P0+Pmax)/2,进入步骤2);其中,P0为实际工况蓄能器的充气压力;Pmax为实际工况蓄能器蓄能后的最高压力;
2)断开导通阀的控制接口信号,接通油泵的第一泵流量输出控制口信号和压力控制阀控制接口,泵输出流量,高压补油泵卸卸荷,导通阀关断,油泵在第二蓄能器释放的压力油辅助作用下向第一蓄能器充油,此时外部控制装置不断检测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当第二压力传感器的压力1.05P0时,向第一蓄能器充油至第一压力传感器压力≥Pmax时才停止,这时油泵的第一个泵流量输出控制口信号断开,导通阀的控制接口信号接通,油泵停止充油,导通阀导通,两个蓄能器压力快速平衡,立即进入步骤3),否则当第二压力传感器压力1.05P0,则做好记忆标识进入步骤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640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