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饮用水软化复合药剂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61532.4 | 申请日: | 2018-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85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芳;吴昊澜;刘菲;王东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02F5/12 | 分类号: | C02F5/1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任岩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药剂 软化 饮用水 絮凝剂 助凝剂 应用 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聚合氯化铝 出水浊度 过滤装置 建设成本 氢氧化钠 运行成本 碱化度 水软化 碳酸钠 水中 预制 节约 保证 | ||
一种饮用水软化复合药剂及其应用,所述饮用水软化复合药剂包括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其中,所述第一组分包括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所述第二组分包括絮凝剂和助凝剂,所述絮凝剂选自预制高碱化度聚合氯化铝,所述助凝剂为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所述应用包括:在水中加入所述水软化复合药剂的第一组分,搅拌均匀,5‑15分钟后加入第二组分,搅拌均匀,静置后即得到软化后的水。本发明能有效降低饮用水的硬度,并且能保证出水浊度符合国家标准,无需额外的过滤装置,节约了建设成本与运行成本,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给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饮用水软化复合药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硬度大的生活饮用水由于存在煮沸后口感差、易生成水垢皂垢、降低洗涤效果和皮肤不适等问题,因此一直受到民众诟病和抱怨。针对水质高硬度问题,国内现有除硬工艺主要为石灰软化法、离子交换法、膜软化法等,每种技术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传统石灰软化法虽然成本低,但是出水水质不稳定、运行管理较繁杂;离子交换软化法不仅对预处理要求严格,费用也较高,而且出水酸度或盐度增大,不适用于生活饮用;膜软化工艺虽然出水水质好,但是建造和运行费用高昂。出于经济成本、技术水平和标准要求等方面的考虑,目前我国硬水软化处理主要针对工业用水。针对生活饮用水的除硬技术还没有在经济上适当、在技术上成熟的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软化复合药剂及其应用,处理后出水剩余浊度低、水质稳定且除硬效果优良。本发明尤其适用于地下水、饮用水的处理。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饮用水软化复合药剂,包括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其中,所述第一组分包括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所述第二组分包括絮凝剂和助凝剂,所述絮凝剂选自预制高碱化度聚合氯化铝,所述助凝剂为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优选地,所述氢氧化钠或碳酸钠为食品级氢氧化钠或食品级碳酸钠。
优选地,所述预制高碱化度聚合氯化铝中Ala:Alb:Alc的摩尔浓度百分比为(0.03-0.10):(0.80-0.95):(0.02-0.10)。
优选地,所述助凝剂为食品级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离子度为5-10%,分子量为1000-1200万Da。
优选地,所述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的质量比为(30~90):1。
优选地,所述第二组分中聚合氯化铝与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质量比为(10:1)~(100:1)。
一种所述饮用水软化复合药剂的应用,包括:在水中加入所述水软化复合药剂的第一组分,搅拌均匀,5-15分钟后加入第二组分,搅拌均匀,静置后即得到软化后的水。
优选地,所述第一组分在水中的浓度为120-180mg/L,所述第二组分在水中的浓度为2-4mg/L。
优选地,加入第二组分后,首先在150-250r/min搅拌1-3分钟,然后在30-50r/min搅拌5-15分钟。
优选地,静置时间为0.5-1小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饮用水软化复合复配药剂,制备方法简单、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可实现快速高效的碳酸钙、氢氧化镁沉淀物析出,沉淀物沉降性好,只需要静置就能实现固液分离,不需要过滤装置,在处理效果上大大优于传统石灰软化法,可以利用水厂现有设施,不需要对水厂进行扩建升级,具有大规模推广的潜力。
附图说明
图1为序批式软化反应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反应器;2-搅拌器;3-泵。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615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海藻多糖高效锅炉水调节剂
- 下一篇:深水湖泊沉积物-水界面增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