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锦纶的染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56530.6 | 申请日: | 2018-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92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发明(设计)人: | 麦沛明;叶福成;马俊岭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兴纺织(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P3/06 | 分类号: | D06P3/06;D06P1/39;D06P5/04;D06P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6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锦纶 染色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纺织品染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锦纶的染色方法,本发明的方法通过使用高分子聚合物进行最后的清洗,从而能够实现锦纶的染色,该染色方法工艺稳定,流程易控制,染色后的织物无色花、色斑等瑕疵,耐渗色色牢度、水洗色牢度和摩擦色牢度均较高,品质较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品染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锦纶的染色方法。
背景技术
纤维分为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其中化学纤维是用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过制备纺丝原液、纺丝和后处理等工序制得的具有纺织性能的纤维。具有耐光、耐磨、易洗易干、不霉烂、不被虫蛀等优点。广泛用于制造衣着织物、滤布、运输带、水龙带、绳索、渔网、电绝缘线、医疗缝线、轮胎帘子布和降落伞等。
锦纶(俗称尼龙),学名为聚酰胺纤维,属于化学纤维中的一种,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种合成纤维。与涤纶、腈纶相比,锦纶具有结实耐磨,密度小,织物轻等优点,因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但由于纤维自身结构问题,绵纶的均染性、显色性、染深性均较差,染色牢度低,因此,为了提高锦纶织物的色牢度,通常采用对染色织物进行阴阳离子的双重固色,同时增加洗涤力度的方法。该方法不仅使染整加工工序变得冗长,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经阳离子固色后的织物手感变硬,不易回修,且不同离子性的药剂还会污染染色设备增加设备清洗频率。
例如,中国专利申请201610504349.8公开了一种提高锦纶色牢度的染色工艺,包括前处理—染色—染后水洗—固色—定型工序,所述固色工序在水洗机中进行:(1)第一节水槽45℃-65℃清水,加强水洗;(2)第二节水槽80℃-90℃温水,依次加入冰醋酸、固色斑防止剂和固色剂,进行固色;(3)第三节水槽45℃-65℃清水水洗。该染色工艺的固色工序在水洗机中进行,避免了反复的进水和排水的过程,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能耗,对于提高锦纶的色牢度仍是通过添加固色剂来实现,并增设有水洗步骤,避免了形成固色斑,但是锦纶的色牢度并未有显著提高。
中国专利申请201610540247.1公开了一种涤纶/阳离子可染涤纶/锦纶/氨纶织物染色方法,具有以下步骤:(1)将织物浸在含有精炼乳化剂和分散染料的第一染液中,加酸调节pH,然后在120℃~135℃的温度下处理20min~60min,再降温至60℃以下排液;(2)将经过步骤(1)处理后的织物依次进行热水洗、还原清洗以及酸中和;(3)将经过步骤(2)处理后的织物浸在含有阳离子染料的第二染液中进行处理;(4)将经过步骤(3)处理后的织物浸在含有酸性染料的第三染液中进行处理;(5)将经过步骤(4)处理后的织物进行室温水洗,排液后再进行酸性固色。该织物的染色方法较为常规,主要通过分散染料、阳离子染料以及酸性染料和染液pH值及温度的配合,从而实现染色,该方法过程中的化学物料较多,且都需要单独配置,对化学成分的计量要求较高,实现较为复杂,且并未有效提高色牢度。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申请人通过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锦纶染色方法,该方法稳定易控制、染色效果较好,该方法可以将未做双固处理的锦纶染色织物的渗色色牢度从2级提升至4-5级,并缩短染色加工流程,避免阳离子固色所带来的各项不利影响,节约生产成本。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锦纶织物染色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1)织物浸在含有酸性均染剂ER和酸性染料Lanaset Blue PA的第一染液中,加冰醋酸调节pH为4.0~5.0,然后在98℃~110℃的温度下处理20min~40min,再降温至60℃以下排液;
(2)将经过步骤(1)处理后的织物进行40℃~60℃的皂洗10min~20min后排液;
(3)将经过步骤(2)处理后的织物先进行室温水洗,排液后,在60℃~80℃下用酸性固色剂固色15min~3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兴纺织(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新兴纺织(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565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