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细管挤压温度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55477.8 | 申请日: | 2018-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623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程军;王云;牛金龙;袁思波;刘春潮;于振涛;汶斌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1C29/00 | 分类号: | B21C29/00;B21C31/00;B21C29/04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地址: | 710016***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细 挤压 温度 控制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细管挤压温度控制装置,包括管套,管套沿轴向设置有挤压通道,挤压通道由升温通道和降温通道组成,升温通道周侧的管套的套壁上设置有升温腔体,升温腔体内设置有螺旋管,螺旋管的两端均穿出升温腔体,螺旋管内穿设有电热丝,电热丝的两端均穿出螺旋管与电接头的金属芯连接,电接头固定在螺旋管的管口处,降温通道周侧的管套的套壁上设置有降温腔体,降温腔体内设置有冷却管,冷却管内通有冷却水,冷却管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穿出降温腔体。本发明结构简单、拆装便捷,实现升热挤压时升温和降温的微型化、一体化、自动化,通过升温和降温可以使微细管挤压顺畅,保证成品管材尺寸,减小内部及表面缺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细管挤压温度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金属微细管在航空航天管路、介入支架等高精密仪器装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般而言,金属管材在挤压成型前的预加热是热挤压型材制备流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在热挤压塑性成形期间,变形温度越高,材料的流变应力越小,其塑性成形性能越好,因此也就越容易制备获得高品质的挤压型材件。然而,如果当变形温度超过了工艺要求的温度时,会出现晶粒长大过快、过烧或者过热等冶金加工缺陷。与此同时,在金属管材热挤压过程中,挤压模具外表面的温度随着物料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最终导致模具材料表层硬度降低,易出现凹坑、变形等物理缺陷,造成挤压管材尺寸不均匀,减少了挤压模具的使用寿命。
为了提高金属挤压管材产品的成材率,防止物料在挤压过程中出现“闷车”现象,挤压机的温度控制装置合适与否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必须对管坯的加工成型温度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进行精确控制,利于材料的压延成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微细管挤压温度控制装置。该微细管挤压温度控制装置结构简单、拆装便捷,实现热挤压的预升温和挤压后的模具降温的微型化、一体化、自动化,通过升温和降温可以使微细管挤压顺畅,保证微细管材的尺寸,减小微细管材的内部及表面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细管挤压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管套,管套沿轴向设置有用于挤压管坯的挤压通道,所述挤压通道由相互连通的升温通道和降温通道组成,所述升温通道的直径大于降温通道的直径,所述升温通道周侧的管套的套壁上设置有升温腔体,所述升温腔体内设置有螺旋管,所述螺旋管的两端均穿出所述升温腔体,所述螺旋管内穿设有用于加热挤压管坯至热挤压温度的电热丝,所述电热丝的两端均穿出螺旋管与电接头的金属芯连接,所述电接头固定在所述螺旋管的管口处,所述降温通道周侧的管套的套壁上设置有降温腔体,所述降温腔体内设置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内通有用于降低挤压后管坯温度的冷却水,所述冷却管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穿出所述降温腔体。
上述的一种微细管挤压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管通过第一限位堵头固定在升温腔体内,所述冷却管通过第二限位堵头固定在降温腔体内。
上述的一种微细管挤压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温腔体内沿所述管套的径向从内到外设置有防热层和隔热层,所述防热层和隔热层均位于螺旋管的外侧。
上述的一种微细管挤压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热层为耐火砖,所述隔热层为隔热棉或隔热垫。
上述的一种微细管挤压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缠绕在所述降温腔体内,所述冷却管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安装有用于连接循环冷却水管的接嘴,且所述冷却管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位于管套的端部。
上述的一种微细管挤压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丝为螺旋状镍铬合金丝,所述螺旋管为螺旋状的透明石英管。
上述的一种微细管挤压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套为圆柱体台阶状结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未经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554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