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浮游生物-水草-鱼的食物链净化沼液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54944.5 | 申请日: | 2018-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40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林代炎;吴晓梅;叶美锋;吴飞龙;宋永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32;C02F3/02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3 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浮游生物 沼液 繁殖 水生植物塘 微生物 鱼塘 食物链 污水净化 草鱼 养鱼 水生植物 鲢鱼 鳙鱼 浅层曝气装置 处理负荷 达标排放 依次串连 净化 鲫鱼 进水管 鲤鱼 水草 预制 放养 鱼类 食用 种植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浮游生物与鱼的食物链进行沼液养鱼的污水净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预制依次串连的微生物‑浮游生物繁殖塘、鱼塘和水生植物塘;在微生物‑浮游生物繁殖塘和鱼塘内设置有多功能浅层曝气装置;通过沼液进水管向微生物‑浮游生物繁殖塘内通入沼液,并依次经鱼塘和水生植物塘;在微生物‑浮游生物繁殖塘内,培养和繁殖浮游生物,向鱼塘放养草鱼、鲢鱼、鳙鱼、鲤鱼和鲫鱼,在水生植物塘内种植草鱼食用的水生植物。该利用浮游生物与鱼的食物链进行沼液养鱼的污水净化方法具有运行简单、成本低,提高鱼类产量同时净化沼液,降低后续沼液达标排放处理负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浮游生物-水草-鱼的食物链净化沼液的方法。
背景技术
沼液是畜禽养殖业的粪便污水经厌氧发酵后产生的废水,厌氧发酵能杀灭粪便中98%以上的病原菌和病虫卵,畜禽粪便污水富含畜禽未能消化利用的饲料营养物质经厌氧发酵后,不仅富含菌体蛋白,还含有多种肽蛋白、氨基酸、维生素、未分解的有机质以及微量元素等动物营养物质,这些物质还有助于提高鱼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因此,沼液是可以作为鱼饵料安全利用的有机废水。而且,沼液还含大量可溶性氮、磷、钾等物质是农作物生长必须营养物质,也是水生生物生长繁殖必须营养物质,因此,可以通过微生物、浮游生物-水草-鱼的食物链逐级消纳利用沼液中营养物质,达到净化目的。传统的沼液利用方法是通过土地消纳利用,但随着畜禽养殖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导致大量养殖废水集中排放,南方大部分地区一般难以配套足够的耕地进行利用消纳。如果对沼液不进行有效利用,还须进行净化处理,否则直接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与传统的SBR工艺或A/O工艺等处理方法比,在南方池塘、山谷多,利用这些地型建设浮游生物-水草-鱼的食物链氧化塘消纳利用方法,具有简单、投资省,运行简单、成本低,且还有养鱼收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浮游生物-水草-鱼的食物链净化沼液的方法,运行简单、成本低,提高鱼类产量同时净化沼液,降低后续沼液达标排放处理工程投资与运行成本。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利用浮游生物-水草-鱼的食物链净化沼液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预制依次串连的微生物-浮游生物繁殖塘、鱼塘和水生植物塘,所述微生物-浮游生物繁殖塘的上部一侧设置有沼液进水管,微生物-浮游生物繁殖塘的上部另一侧设置有第一出水管并与鱼塘的上部一侧的进水管相连通,鱼塘的上部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出水管并与水生植物塘的上部一侧的进水管相连通,所述水生植物塘的另一侧上部设置有第一排水管;
2)在微生物-浮游生物繁殖塘和鱼塘内设置有多功能浅层曝气装置,多功能浅层曝气装置运行时,能为水中提供氧气和接种好氧微生物;
3)在微生物-浮游生物繁殖塘内,通过多功能浅层曝气装置为水中提供氧气和接种好氧微生物,培养和繁殖浮游生物,向鱼塘放养草鱼、鲢鱼、鳙鱼、鲤鱼和鲫鱼,在水生植物塘内种植草鱼食用的水生植物;
4)通过沼液进水管向微生物-浮游生物繁殖塘内通入沼液,并依次经鱼塘和水生植物塘,使沼液中的营养物质依次被微生物、浮游生物、鱼和水草消纳利用而净化,以使植物塘的第一排水管排出的水达到畜禽养殖业粪便污水治理排放标准。
进一步地,所述微生物-浮游生物繁殖塘、鱼塘水深均为1800mm,水生植物塘水深均为1200mm,微生物-浮游生物繁殖塘、鱼塘、水生植物塘内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5天、50天和30天。
进一步地,所述的多功能浅层曝气装置分别分布在微生物-浮游生物繁殖塘和鱼塘的对角线位置上且24小时运行,所述曝气方向为顺时针或逆时针同向以使塘内的水循环。
进一步地,每3~5天都将水生植物塘内的水生植物部分捞起,投喂到鱼塘中供草鱼食用,并控制微生物-浮游生物繁殖塘、鱼塘和水生植物塘内的溶氧、水温及pH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549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