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致变色器件用分区式双面电极片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52915.5 | 申请日: | 2018-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18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姜卫东;宋波;刘畅;姜金花;陈洪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卫东 |
主分类号: | G02F1/155 | 分类号: | G02F1/155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威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21101 | 代理人: | 王勇,杨坚 |
地址: | 110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色 器件 分区 双面 电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致变色件器,特别是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用分区式双面电极片,用于向电极片两侧施加电场的电极构件。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颜色、透过率、反射率、吸收率等光学属性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具有电致变色特性的材料称为电致变色材料,与电源阴极相连时着色而与电源阳极相连时褪色的材料称为阴极变色材料,与电源阳极相连时着色而与电源阴极相连时褪色的材料称为阳极变色材料。用电致变色材料制成的具有电致变色功能的结构称为电致变色器件。目前,电致变色器件主要有四种结构形式:第一种结构组合层为“基底──电极层──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离子储存层──电极层──基底”结构;第二种结构组合层为“基底──电极层──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电致变色层──电极层──基底”结构;第三种结构组合层为“基底──电极层──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电极层──基底”结构;第四种结构组合层为“基底──电极层──电致变色层──电极层──基底”结构。当通过前述电致变色器件的两电极层向电致变色层施加电场时,电致变色层发生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表观上呈现为电致变色器件发生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但因前述电致变色器件两侧的电极层是均匀、连续地布满需要变色的全部区域,并且两侧电极层又兼具有导电和向具有电致变色特性的膜层施加电场双重功能,因此当需要在局部区域变色时,该电极层无法避免对非期望变色的局部电致变色层施加电场,使非期望变色区域变色,造成了电致变色器件变色不够准确的问题。并且现有电致变色器件的电极片无法对设置在正反两面外侧的电致变色层分别或同时施加电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用分区式双面电极片,解决了现有电致变色器件电极结构无法对电致变色特性膜层的局部区域以及全部区域分别准确地施加电场的问题,其能够准确地对电致变色器件的电致变色特性膜层的局部区域以及全部区域分别施加电场,并且对电极片的两侧分别或同时施加电场。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电致变色器件用分区式双面电极片包括带有电极层的基底片,技术要点是:所述电极层包括设置在基底片一面的分区式电极层和另一面的整体式电极层,分区式电极层包括由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条状电极区块并列排布组成的导电膜,各条状电极区块的外端分别连接对应的分区电极外引线,条状电极区块与对应的分区电极外引线形成分区导电通路;整体式电极层连接整体电极外引线。
所述条状电极区块由两个相互隔离的单元电极区块组成,单元电极区块的外侧端分别连接对应的分区电极外引线。
所述条状电极区块的一端边缘设置有与该条状电极区块主体隔离的辅电极区块,辅电极区块连接有辅电极外引线,辅电极区块和辅电极外引线形成与条状电极区块主体隔离的辅导电通路。
所述辅电极区块设置在条状电极区块非连接分区电极外引线一端的边缘。
所述辅电极区块设置在条状电极区块连接有分区电极外引线一端的边缘的局部。
所述单元电极区块设置有与该单元电极区块隔离的辅电极区块,辅电极区块连接有辅电极外引线,辅电极区块和辅电极外引线形成与单元电极区块隔离的辅导电通路。
所述各区块中至少一个区块的外引线为多条,沿电极层周边布置。
所述电极层采用同时具有导电特性和电致变色特性的导电聚合物制成。
所述条状电极区块主体外层或整体式电极层外层设置电致变色层或离子储存层。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在基底片一面设置的分区式电极层,另一面设置整体式电极层,并且各电极层分别连接对应的电极外引线,因此能够在组成电致变色件器时为电极片两面的电致变色特性膜层施加全区域和/或局部区域的电场。并且,当所述分区式电极层上具有辅电极区块和辅电极外引线时,所述辅电极区块还具有为与之配合的电极片上的电致变色特性膜层施加褪色电场的作用,可以使制成的电致变色器件具有独立控制电致变色层的功能。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的后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左视图;
图6是图4的后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左视图;
图9是图7的后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卫东,未经姜卫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529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