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原阻尼力及压缩阻尼力独立连续调控的磁流变液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42113.6 | 申请日: | 2018-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874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6 |
发明(设计)人: | 袁显举;田天宇;凌宏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F16F9/53 | 分类号: | F16F9/53;F16F9/44;F16F9/32;F16F9/34;E04B1/98;E04H9/02 |
代理公司: | 十堰博迪专利事务所 42110 | 代理人: | 高良军 |
地址: | 442000 湖北省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原 阻尼力 压缩 独立 连续 调控 流变 减振器 | ||
1.复原阻尼力及压缩阻尼力独立连续调控的磁流变液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减振器本体(A)和安装在减振器本体(A)上的压缩外置阀(12)、复原外置阀(13),压缩外置阀(12)与复原外置阀(13)在减振器本体(A)上错开角度与距离设置,
减振器本体(A)主要由外缸筒(1)、上段中间缸筒(2-1)、下段中间缸筒(2-2)、工作缸筒(4)、导向器组件(6)、单向补偿阀组件(7)、活塞杆(8)、复原缓冲块(9)、活塞总成(10)、底阀组件(11)组成,所述工作缸筒(4)同轴安装于外缸筒(1)内,活塞总成(10)与工作缸筒(4)的内壁滑动配合,活塞杆(8)与同轴固定安装在工作缸筒(4)上端的导向器组件(6)滑动配合,工作缸筒(4)的下端端口处固定安装有底阀组件(11),活塞总成(10)和底阀组件(11)中设有单向阀;
所述外缸筒(1)的上端同轴插装有安装套筒(5)并连为一体,安装套筒(5)的内壁设有第一凸台(5a),工作缸筒(4)、单向补偿阀组件(7)与同轴嵌套于安装套筒(5)内壁的导向器组件(6)通过减振器压盖(6-1)实现与外缸筒(1)轴向定位,工作缸筒(4)的外壁同轴安装有上段中间缸筒(2-1)、下段中间缸筒(2-2),上段中间缸筒(2-1)与下段中间缸筒(2-2)的两端均采用缩径结构,上段中间缸筒(2-1)与工作缸筒(4)的连接部位设置有第一密封圈(3-1)和第二密封圈(3-2),下段中间缸筒(2-2)与工作缸筒(4)的连接部位设置有第三密封圈(3-3)和第四密封圈(3-4),靠近上段中间缸筒(2-1)的底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接口(2-1a),复原外置阀(13)安装于第一连接接口(2-1a),靠近下段中间缸筒(2-2)的底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接口(2-2a),压缩外置阀(12)安装于第二连接接口(2-2a);外缸筒(1)的内壁与上段中间缸筒(2-1)、下段中间缸筒(2-2)的外壁形成的空间为储油腔(X),上段中间缸筒(2-1)的内壁与工作缸筒(4)的外壁形成的空间为上段中间腔(Y-1),下段中间缸筒(2-2)的内壁与工作缸筒(4)的外壁形成的空间为下段中间腔(Y-2),工作缸筒(4)的内部空间为工作腔(Z),活塞总成(10)将工作腔(Z)分割为复原腔(Z-1)和压缩腔(Z-2);靠近工作缸筒(4)的顶端处设置有第一常通孔(4a),复原腔(Z-1)与上段中间腔(Y-1)之间设有第二常通孔(4b),压缩腔(Z-2)与下段中间腔(Y-2)之间设有第三常通孔(4c),储油腔(X)、上段中间腔(Y-1)、下段中间腔(Y-2)、复原腔(Z-1)和压缩腔(Z-2)均加装有磁流变液;
所述压缩外置阀(12)包括压缩外置阀下支撑盖(12-1)、压缩外置阀阀盖(12-2)、压缩外置阀线圈(12-3)、压缩外置阀隔磁筒(12-4)、压缩外置阀导磁筒(12-5)、压缩外置阀环形通道(12-6)、压缩外置阀阀芯(12-7)、压缩外置阀调节螺母(12-8)、压缩外置阀上支撑盖(12-9)、压缩外置阀环形导磁块(12-10)、压缩外置阀阀座(12-11)、压缩外置阀第七密封圈(12-12)和压缩外置阀外安装座(12-13),压缩外置阀(12)的压缩外置阀阀座(12-11)底端伸入下段中间缸筒(2-2)上的第二连接接口(2-2a)中,压缩外置阀阀座(12-11)底端与下段中间缸筒(2-2)的内壁平齐,与压缩外置阀阀座(12-11)同轴安装的压缩外置阀阀芯(12-7)通过第二连接接口(2-2a)与下段中间腔(Y-2)相通,下段中间腔(Y-2)中的磁流变液经过压缩外置阀(12)进行单向流动;
压缩外置阀阀座(12-11)的下端外壁与压缩外置阀外安装座(12-13)形成压缩外置阀第二空腔(12-13a),压缩外置阀第二空腔(12-13a)与储油腔(X)相通,压缩外置阀(12)中的磁流变液经过压缩外置阀阀座(12-11)上的压缩外置阀径向回油孔(12-11a)进入到压缩外置阀第二空腔(12-13a),单向回流至储油腔(X);
压缩外置阀阀芯(12-7)的中心加工有压缩外置阀轴向常通孔(12-7a),阀芯的另一端设有压缩外置阀径向常通孔(12-7b),压缩外置阀阀芯(12-7)的外壁同轴套装有压缩外置阀调节螺母(12-8)、压缩外置阀上支撑盖(12-9)、压缩外置阀一级环形导磁块(12-101)、压缩外置阀一级环形通道(12-61)、压缩外置阀二级环形导磁块(12-102)、压缩外置阀二级环形通道(12-62);
所述压缩外置阀调节螺母(12-8)、压缩外置阀上支撑盖(12-9)、压缩外置阀一级环形导磁块(12-101)、压缩外置阀一级环形通道(12-61)、压缩外置阀二级环形导磁块(12-102)、压缩外置阀二级环形通道(12-62)的外壁同轴安装有压缩外置阀隔磁筒(12-4)和压缩外置阀导磁筒(12-5),压缩外置阀隔磁筒(12-4)和压缩外置阀导磁筒(12-5)的外壁套装压缩外置阀线圈(12-3),压缩外置阀线圈(12-3)的外壁与压缩外置阀阀盖(12-2)、压缩外置阀阀座(12-11)的内壁接触并定位;所述压缩外置阀一级环形导磁块(12-101)和压缩外置阀二级环形导磁块(12-102)分别设有压缩外置阀第一贯通常通孔(12-101a)和压缩外置阀第二贯通常通孔(12-102a),压缩外置阀一级环形通道(12-61)的上、下端面分别加工有压缩外置阀第一端面常通孔(12-61a)和压缩外置阀第二端面常通孔(12-61b),压缩外置阀二级环形通道(12-62)的上、下端面分别加工有压缩外置阀第三端面常通孔(12-62a)和压缩外置阀第四端面常通孔(12-62b),压缩外置阀一级环形导磁块(12-101)与盆形的压缩外置阀上支撑盖(12-9)构成的空间为压缩外置阀第一空腔(12-15),压缩外置阀二级环形通道(12-62)的下端面与压缩外置阀阀座(12-11)构成的空间为压缩外置阀径向通道(12-14),压缩外置阀径向通道(12-14)与压缩外置阀第二空腔(12-13a)相通;
所述压缩外置阀第一贯通常通孔(12-101a)与压缩外置阀第一端面常通孔(12-61a)对齐并相通,压缩外置阀第二端面常通孔(12-61b)与压缩外置阀第二贯通常通孔(12-102a)对齐并相通,压缩外置阀第二贯通常通孔(12-102a)与压缩外置阀第三端面常通孔(12-62a)对齐并相通,压缩外置阀第四端面常通孔(12-62b)与压缩外置阀径向通道(12-14)相通;
从而形成压缩外置阀(12)的压缩外置阀一级环形通道(12-61)和压缩外置阀二级环形通道(12-62)的整个周长、压缩外置阀径向通道(12-14)的径向长度均为有效阻尼长度;
所述复原外置阀(13)包括复原外置阀下支撑盖(13-1)、复原外置阀阀盖(13-2)、复原外置阀线圈(13-3)、复原外置阀隔磁筒(13-4)、复原外置阀导磁筒(13-5)、复原外置阀环形通道(13-6)、复原外置阀阀芯(13-7)、复原外置阀调节螺母(13-8)、复原外置阀上支撑盖(13-9)、复原外置阀环形导磁块(13-10)、复原外置阀阀座(13-11)、复原外置阀第七密封圈(13-12)和复原外置阀外安装座(13-13),复原外置阀(13)的复原外置阀阀座(13-11)底端伸入上段中间缸筒(2-1)上的第一连接接口(2-1a)中,复原外置阀阀座(13-11)底端与上段中间缸筒(2-1)的内壁平齐,与复原外置阀阀座(13-11)同轴安装的复原外置阀阀芯(13-7)通过复原外置阀第一连接接口(2-1a)与上段中间腔(Y-1)相通,上段中间腔(Y-1)中的磁流变液经过复原外置阀(13)进行单向流动;
复原外置阀阀座(13-11)的下端外壁与复原外置阀外安装座(13-13)形成复原外置阀第二空腔(13-13a),复原外置阀第二空腔(13-13a)与储油腔(X)相通,复原外置阀(13)中的磁流变液经过复原外置阀阀座(13-11)上的复原外置阀径向回油孔(13-11a)进入到复原外置阀第二空腔(13-13a),单向回流至储油腔(X);
复原外置阀阀芯(13-7)的中心加工有复原外置阀轴向常通孔(13-7a),复原外置阀阀芯的另一端设有复原外置阀径向常通孔(13-7b),复原外置阀阀芯(13-7)的外壁同轴套装有复原外置阀调节螺母(13-8)、复原外置阀上支撑盖(13-9)、复原外置阀一级环形导磁块(13-101)、复原外置阀一级环形通道(13-61)、复原外置阀二级环形导磁块(13-102)、复原外置阀二级环形通道(13-62);
所述复原外置阀调节螺母(13-8)、复原外置阀上支撑盖(13-9)、复原外置阀一级环形导磁块(13-101)、复原外置阀一级环形通道(13-61)、复原外置阀二级环形导磁块(13-102)、复原外置阀二级环形通道(13-62)的外壁同轴安装有复原外置阀隔磁筒(13-4)和复原外置阀导磁筒(13-5),复原外置阀隔磁筒(13-4)和复原外置阀导磁筒(13-5)的外壁套装复原外置阀线圈(13-3),复原外置阀线圈(13-3)的外壁与复原外置阀阀盖(13-2)、复原外置阀阀座(13-11)的内壁接触并定位;所述复原外置阀一级环形导磁块(13-101)和复原外置阀二级环形导磁块(13-102)分别设有复原外置阀第一贯通常通孔(13-101a)和复原外置阀第二贯通常通孔(13-102a),复原外置阀一级环形通道(13-61)的上、下端面分别加工有复原外置阀第一端面常通孔(13-61a)和复原外置阀第二端面常通孔(13-61b),复原外置阀二级环形通道(13-62)的上、下端面分别加工有复原外置阀第三端面常通孔(13-62a)和复原外置阀第四端面常通孔(13-62b),复原外置阀一级环形导磁块(13-101)与盆形的复原外置阀上支撑盖(13-9)构成的空间为复原外置阀第一空腔(13-15),复原外置阀二级环形通道(13-62)的下端面与复原外置阀阀座(13-11)构成的空间为复原外置阀径向通道(13-14),复原外置阀径向通道(13-14)与复原外置阀第二空腔(13-13a)相通;
所述复原外置阀第一贯通常通孔(13-101a)与复原外置阀第一端面常通孔(13-61a)对齐并相通,复原外置阀第二端面常通孔(13-61b)与复原外置阀第二贯通常通孔(13-102a)对齐并相通,复原外置阀第二贯通常通孔(13-102a)与复原外置阀第三端面常通孔(13-62a)对齐并相通,复原外置阀第四端面常通孔(13-62b)与复原外置阀径向通道(13-14)相通;
从而形成复原外置阀(13)的复原外置阀一级环形通道(13-61)和复原外置阀二级环形通道(13-62)的整个周长、复原外置阀径向通道(13-14)的径向长度均为有效阻尼长度;
在压缩外置阀(12)中,压缩外置阀一级环形通道(12-61)和压缩外置阀二级环形通道(12-62)的上、下壁采用导磁材料,压缩外置阀一级环形通道(12-61)和压缩外置阀二级环形通道(12-62)的内、外壁采用隔磁材料;压缩外置阀一级环形导磁块(12-101)、压缩外置阀二级环形导磁块(12-102)、压缩外置阀导磁筒(12-5)、压缩外置阀阀盖(12-2)、压缩外置阀阀座(12-11)采用导磁材料,压缩外置阀阀芯(12-7)、压缩外置阀上支撑盖(12-9)、压缩外置阀隔磁筒(12-4)均采用隔磁材料;
从而使得磁场路径依次由压缩外置阀径向通道(12-14)、压缩外置阀二级环形通道(12-62)、压缩外置阀二级环形导磁块(12-102)、压缩外置阀一级环形通道(12-61)、压缩外置阀一级环形导磁块(12-101)、压缩外置阀导磁筒(12-5)、压缩外置阀阀盖(12-2)、压缩外置阀阀座(12-11)形成闭合回路,绝大部分磁力线全部垂直穿过压缩外置阀一级环形通道(12-61)、压缩外置阀二级环形通道(12-62)、压缩外置阀径向通道(12-14)中的磁流变液,压缩外置阀一级环形通道(12-61)和压缩外置阀二级环形通道(12-62)内的磁流变液的周向流动方向与磁力线垂直,压缩外置阀径向通道(12-14)内的磁流变液径向流动方向与磁力线垂直;
在复原外置阀(13)中,复原外置阀一级环形通道(13-61)和复原外置阀二级环形通道(13-62)的上、下壁采用导磁材料,复原外置阀一级环形通道(13-61)和复原外置阀二级环形通道(13-62)的内、外壁采用隔磁材料;复原外置阀一级环形导磁块(13-101)、复原外置阀二级环形导磁块(13-102)、复原外置阀导磁筒(13-5)、复原外置阀阀盖(13-2)、复原外置阀阀座(13-11)采用导磁材料,复原外置阀阀芯(13-7)、复原外置阀上支撑盖(13-9)、复原外置阀隔磁筒(13-4)均采用隔磁材料;
从而使得磁场路径依次由复原外置阀径向通道(13-14)、复原外置阀二级环形通道(13-62)、复原外置阀二级环形导磁块(13-102)、复原外置阀一级环形通道(13-61)、复原外置阀一级环形导磁块(13-101)、复原外置阀导磁筒(13-5)、复原外置阀阀盖(13-2)、复原外置阀阀座(13-11)形成闭合回路,绝大部分磁力线全部垂直穿过复原外置阀一级环形通道(13-61)、复原外置阀二级环形通道(13-62)、复原外置阀径向通道(13-14)中的磁流变液,复原外置阀一级环形通道(13-61)和复原外置阀二级环形通道(13-62)内的磁流变液的周向流动方向与磁力线垂直,复原外置阀径向通道(13-14)内的磁流变液径向流动方向与磁力线垂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未经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4211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型阻尼器及其活塞
- 下一篇:一种外置多线圈激励的蜿蜒式磁流变阻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