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铽共掺的CaSrSiO4 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38927.2 | 申请日: | 2018-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845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李成仁;洪远志;张伟炜;李志超;牟博石;孙景昌;宋春蕾;康中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1/59 | 分类号: | C09K11/59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21220 | 代理人: | 王廉 |
地址: | 116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铜铽共掺 casrsio base sub | ||
本发明属于稀土发光材料领域。采用高温固相烧结法制备了系列铜铽共掺的CaSrSiO4纳米荧光粉。在245 nm紫外光激发下,系统测量了样品的光致发光谱,发现与未掺铜的CaSrSiO4:Tb3+纳米荧光粉末发光强度相比较,加入了铜纳米颗粒后,荧光粉发光强度发生明显改变,在掺铜浓度为0.3 mol%时,铜铽共掺的CaSrSiO4纳米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增强一倍左右。随着掺铜浓度的继续提高,将发生浓度淬灭,荧光粉的光致发光强度减弱。表明通过改变铜纳米颗粒的掺入量,可以对掺铽CaSrSiO4纳米荧光粉的光致发光性能起到调控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稀土发光材料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在硅酸锶钙基质中掺杂三价铽离子的基础上加入了铜纳米颗粒具有优秀光致发光特性的金属--稀土纳米荧光粉。利用金属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可显著提高稀土掺杂发光材料的发光效率。
背景技术
稀土掺杂发光材料具有发光效率高、波长丰富和性能稳定等诸多优点,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医疗和军事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光学领域,稀土掺杂纳米荧光粉在发光二极管、激光器、放大器和传感器等领域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稀土掺杂材料的发光主要属于稀土元素中电子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改善荧光粉的发光性能,提出一种在硅酸锶钙基质中掺杂三价铽离子的基础上加入了铜纳米颗粒具有优秀光致发光特性的金属--稀土纳米荧光粉。
本发明的方案是:一种铜铽共掺的CaSrSiO4纳米荧光粉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荧光粉末由CaSrSiO4、Tb3+和Cu纳米颗粒经高温固相烧结法制备而成,且CaSrSiO4:0.7mol%Tb3+,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所公开的纳米荧光粉末,利用金属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将稀土掺杂发光材料的发光效率进一步改善;具体表现在它通过铜纳米颗粒的加入及一系列工艺优化,让纳米荧光粉末的荧光性能得到大大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是采用日本XRD-6000型X射线衍射仪测量的系列铽、铜单掺和共掺CaSrSiO4纳米荧光粉的XRD图谱,测量范围为2
图2是采用日立公司的SU8000扫描电子显微镜所测量的系列铽单掺和铜铽共掺CaSrSiO4纳米荧光粉的SEM图像,a-d图依次为0.7Tb3+,0.7Tb3+0.1Cu,0.7Tb3+0.3Cu和0.7Tb3+0.5Cu(浓度单位均为mo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师范大学,未经辽宁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389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