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低浓度氨氮废水实现高效亚硝化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36137.0 | 申请日: | 2018-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832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汪晓军;杨永愿;陈振国;陈小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12 | 分类号: | C02F3/12;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陈智英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浓度氨氮 废水 出水 亚硝化 静置沉淀 吸附剂 氨氮 吸附 废水生物处理 氨氮吸附剂 微生物培养 吸附剂再生 氨氧化菌 饱和状态 达标排放 多次重复 碳酸氢钠 系统稳定 亚硝氮 曝气 污泥 硝化 接种 再生 重复 | ||
本发明属于废水生物处理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针对低浓度氨氮废水实现高效亚硝化的方法。方法为:(1)对含有氨氮吸附剂的SBR反应器接种硝化污泥,进行微生物培养;(2)将低浓度氨氮废水加入培养完成后的SBR反应器中,吸附,静置沉淀,出水,出水达标排放;(3)多次重复步骤(2),直至出水氨氮浓度超过5mg/L,此时吸附剂为饱和状态;(4)将低浓度氨氮废水与碳酸氢钠加入SBR反应器中,曝气,反应,静置沉淀,出水,吸附的氨氮被氨氧化菌部分氧化为亚硝氮;吸附剂实现再生;(5)将低浓度氨氮废水加入吸附剂再生的SBR反应器中,重复步骤(2)(3)(4),直至系统稳定。本发明的方法简单,能够实现高效亚硝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污水生物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对低浓度氨氮废水实现高效亚硝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生物脱氮方法是通过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来去除水中的氮元素。随着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氮化等经济高效的生物脱氮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得到工程化应用。与传统废水脱氮技术相比,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技术理论上能节约25%的曝气能耗,减少100%反硝化过程所需要的有机碳源。
目前有关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脱氮的工程化应用主要集中于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而针对低浓度氨氮废水,特别是城镇污水的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仍难以实现,其主要原因是在低浓度氨氮条件下难以实现稳定高效的亚硝化积累。现已成功实现亚硝氮积累的方法主要是活性污泥法,普遍依靠高温以及低溶解氧等条件。但是在实际城镇污水处理中,由于氨氮浓度波动较大,单一控制溶解氧条件实现亚硝化并不稳定,在氨氮浓度过低条件下,溶解氧往往会相对过量,导致亚硝氮氧化菌增殖,短程硝化向全程硝化转变。因此针对低浓度氨氮废水处理开发一种高效稳定的亚硝化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低浓度氨氮废水实现高效亚硝化的方法。本发明利用具有吸附氨氮的材料促使SBR反应器在低溶解氧下持续高效地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的生长,从而实现低浓度氨氮废水的稳定亚硝化。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针对低浓度氨氮废水实现高效亚硝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微生物培养:对含有氨氮吸附剂的SBR反应器接种微生物,进行微生物培养;所述接种微生物为接种硝化污泥;
(2)吸附过程:将低浓度氨氮废水加入步骤(1)中微生物培养完成后的SBR反应器中,吸附,静置沉淀,出水,氨氮经吸附剂吸附后出水达标排放;
(3)多次重复步骤(2),出水中氨氮浓度逐渐增加,直至出水氨氮浓度超过5mg/L,此时SBR反应器中吸附剂为饱和状态;
(4)生物再生:将低浓度氨氮废水与碳酸氢钠加入步骤(3)中吸附剂吸附饱和的SBR反应器中,曝气,反应,静置沉淀,出水,吸附的氨氮被氨氧化菌部分氧化为亚硝氮;出水作为反硝化和/或厌氧氨氧化的进水;吸附剂实现再生;
(5)将低浓度氨氮废水加入步骤(4)的吸附剂再生的SBR反应器中,重复步骤(2)(3)(4),直至系统稳定。
步骤(1)中所述氨氮吸附剂为天然沸石粉末和/或人造沸石粉末等,氨氮吸附剂的投加量为10~100g/L;
步骤(1)中所述微生物培养具体为:首先将硝化污泥接种到装有氨氮吸附剂的SBR反应器中并加入进水,进水氨氮浓度为20~100mg/L,控制SBR反应器中溶液的pH为7~9(优选7.5~9),连续曝气进行生化反应,当废水中一半的氨氮转化为亚硝氮时,停止曝气,静置沉淀,排出SBR反应器中全部上清液,此时完成一个反应周期;多次重复上述进水,曝气,沉淀操作,直至静置沉淀后上清液的亚硝化率高于90%。所述静置沉淀的时间为10~6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361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