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反专变用户间断型窃电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35653.1 | 申请日: | 2018-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470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3 |
发明(设计)人: | 张沂;潘志伟;潘峰;毛清;张腾;杭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常州供电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50/06 | 分类号: | G06Q50/06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江海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14 | 代理人: | 张兢 |
地址: | 21300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专变 用户 间断 型窃电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反专变用户间断型窃电方法,包括步骤:①通过供电部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以月度为周期,监控所辖区域内含专变用户的各高压供电线路的日线损率△P数据;②计算各含专变用户的高压供电线路日线损率波动指标△Psubgt;bd/subgt;,按判据疑似有间断型窃电专变用户的目标线路;③确定目标线路线损率突变时点;④抽取目标线路上疑似窃电专变用户;⑤从抽取的疑似窃电专变用户中,筛选并锁定窃电专变用户;⑥计算锁定的窃电专变用户需要追补的窃电量。本发明能够及时、准确锁定供电线路上的间断型窃电专变用户并能方便地计算窃电专变用户需追补的窃电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电部分反窃电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反专变用户间断型窃电方法。
背景技术
反窃电一直是供电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供电部门传统的反窃电方法主要依靠巡检巡查人员通过电力用户现场检查以期发现窃电线索,效率低下,反窃电的及时性、有效性均明显不能适应需要,尤其是专变用户一旦窃电,利用现有手段更难查处,因为专变用户的变压器等设备为客户资产,计量装置的安装位置处于用户管辖范围内,且大多配置了具备相应电气知识的职业电工,使得专变用户窃电行为更为隐蔽而专业,且多采用间断型窃电方法,一旦发生窃电行为,窃电量大,危害严重。
近年来,反间断型窃电方法已见研究,如公开号为CN103455855B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基于用电信息数据分析的反间歇性窃电检测方法,其存在的问题是:其一,计算方法复杂、耗时长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二,仅适用于检测表计失电的间歇性窃电行为;其三,不具备自动计算窃电量功能。
近年来,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建设的大力推进,Open3000系统、D5000系统(Open3000的升级版)、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营销系统相继建成和投运,电网实时和非实时信息高度集成、共享和利用,为各级电网运行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全面、完整和精细的电力业务数据流。供电管理部门通过Open3000系统和/或D5000系统可以查询供电线路的电流、电压、电量等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方便地查询供电线路的日损失电量、线损率、各电力用户的用电量、电流、电压等实时和历史用电数据信息,通过营销系统可方便地查询电力用户的合同容量、用户位置和身份等基本信息。如何有效利用上述系统和信息,构建及时有效的反专变用户间断型窃电方法,是供电部门当前着力想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反专变用户间断型窃电方法,该方法能够及时、准确锁定供电线路上的间断型窃电专变用户并能方便地计算窃电专变用户需追补的窃电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反专变用户间断型窃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通过供电部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以月度为周期,监控所辖区域内含专变用户的各高压供电线路的日线损率△P数据;
②利用式(2)计算各含专变用户的高压供电线路日线损率波动指标△Pbd,若某一含专变用户的高压供电线路出现△Pbd≥3%,则抽取该条含专变用户的高压供电线路为疑似有间断型窃电专变用户的目标线路:
△Pbd=△Pmax-△Pmin (2)
式中,△Pmax为高压供电线路的月度最大日线损率,△Pmin为高压供电线路的月度最小日线损率;
③确定目标线路线损率突变时点:
第一步,从供电部门D5000系统或Open3000系统调取目标线路的日供电量和日售电量数据,从供电部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调取目标线路的日线损率数据,绘制目标线路的线损率特征图;
第二步,利用绘制的目标线路的线损率特征图,确定目标线路的线损突变日D;
④抽取目标线路上疑似窃电专变用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常州供电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常州供电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356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