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检测污水的汞离子选择电极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33683.9 | 申请日: | 2018-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185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秦志伟;卢金;马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27/333 | 分类号: | G01N27/33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1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管 参比电极 连接管 硝酸钾溶液 罩帽 选择电极 电极膜 汞离子 底端 检测 化学/生物 传感技术 导线连接 开口向上 向下延伸 侧面 污水 碘化汞 碘化银 混合物 灵敏度 硫化银 端头 伸入 液面 连通 贯穿 | ||
本发明涉及化学/生物传感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检测污水的汞离子选择电极,包括开口向上的电极管,电极管上方设有罩帽,一参比电极贯穿罩帽且参比电极底端伸入电极管内,参比电极顶端与一导线连接,导线位于罩帽上方;电极管侧面设有L状的连接管,连接管一端与电极管侧面连通,连接管另一端向下延伸且端头设有电极膜,电极膜为碘化银、硫化银和碘化汞的混合物,电极管内装有硝酸钾溶液,硝酸钾溶液的液面在连接管上方,参比电极底端位于硝酸钾溶液内。本发明具有较佳地检测速度、灵敏度和精确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生物传感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检测污水的汞离子选择电极。
背景技术
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由于其剧毒和生物蓄积性,它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二价汞离子(Hg2+)是最稳定的无机汞,存在于天然水体中,Hg2+即使是微量浓度也能产生毒性,它能够在生物体内累积,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体内,而人体内累积的微量汞无法通过自身代谢进行排泄,将直接导致心脏、肝、甲状腺疾病,引起神经系统紊乱,慢性汞中毒,甚至引发恶性肿瘤的形成。其次,汞离子的微生物的生态甲基化产物甲基汞,也是一种强有力的毒素,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到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的组织中,转换成为剧毒的有机汞。因此,能快速准确分析生活环境中水体等介质中的重金属汞含量,对于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保护地球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检测重金属汞离子的方法有很多,如原子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化学发光法和荧光分析法等。然而,这些方法往往需要昂贵的精密仪器、复杂的样品制备流程和熟练的操作人员,不能或不方便在户外进行快速检测,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离子选择性电极克服了以上检测方法的不足,不仅检测速度快,使用方便,对于液体样品不需要进行预处理,且可以在线检测,并且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电势检测法还有着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响应时间短、易小型化、操作简单且成本低的优势;但目前的汞离子选择性电极在检测速度、灵敏度、精确度均能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为了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某种或某些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污水的汞离子选择电极。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检测污水的汞离子选择电极,包括开口向上的电极管,电极管上方设有罩帽,一参比电极贯穿罩帽且参比电极底端伸入电极管内,参比电极顶端与一导线连接,导线位于罩帽上方;
电极管侧面设有L状的连接管,连接管一端与电极管侧面连通,连接管另一端向下延伸且端头设有电极膜,电极膜为碘化银、硫化银和碘化汞的混合物,电极管内装有硝酸钾溶液,硝酸钾溶液的液面在连接管上方,参比电极底端位于硝酸钾溶液内。
作为优选,电极管为环氧树脂管或CPVC管。
作为优选,参比电极为银-氯化银电极。
作为优选,电极膜中碘化银、硫化银和碘化汞的重量比为30-33:16-18:7-8。
作为优选,电极膜中碘化银、硫化银和碘化汞的重量比为32:17: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污水的汞离子选择电极,L状的连接管的设置使得本汞离子选择电极能有效地放置在容器上,便于对容器内的污水进行测量。电极膜采用碘化银、硫化银和碘化汞的混合物,这能有效地测量重金属汞离子,三者之间的重量比为33:17:8,这使得选择电极具有较佳地灵敏度和精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2中的一种用于检测污水的汞离子选择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应当理解的是,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进行解释而并非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336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