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与涤纶布料覆膜用热塑性弹性体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32137.3 | 申请日: | 2018-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702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罗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嘉辉 |
主分类号: | C08L101/00 | 分类号: | C08L101/00;C08L91/00;C08K7/04;C08K3/34;C08K5/349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塑性弹性体 涤纶布料 覆膜 基体树脂 矿物纤维 耐酸碱性 三聚氰胺 手感柔软 蒙脱石 填充油 增粘剂 奥米 剥离 | ||
本发明所述一种与涤纶布料覆膜用热塑性弹性体,其原料及原料重量百分含量如下:基体树脂40‑50%、填充油0.1‑1%、蒙脱石0.1‑3%、奥米矿物纤维0.1‑3%、增粘剂0.1‑3%、三聚氰胺40‑60%。本发明具有剥离强度高、手感柔软舒适、耐候、耐酸碱性好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科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与涤纶布料覆膜用热塑性弹性体。
背景技术
对于布料的涂覆工艺,目前所采用的聚合物材料主要有,聚乙烯(PE)、 聚氯乙烯(PVC)、聚醋酸乙烯酯(EVA)、聚氨酯(TPU)等。聚乙烯材料 具有价格低廉,耐候和热稳定性好等有点,但是手感差,故目前已很少使 用。聚氯乙稀材料曾被广泛的应用与人造革的制作,但PVC耐候性,特别 是低温性能差。同时因PVC材料及配方体系中增塑剂等组份的使用不符合 目前无毒、环保、无卤的消费理念。因此被逐渐淘汰。聚醋酸乙烯酯材料 手感较聚乙烯好,曾被广泛应用在覆膜产品中,但仍具有手感偏硬的缺点。 聚氨酯材料属于热塑性弹性体的一种,TPU皮革类产品目前占据了绝大部 分的人造革市场的。但TPU价格高,耐黄变、耐酸、碱性不好,涂覆工艺 复杂对环境污染严重。
热塑性弹性体(Thermoplastic Elastomer-TPE)亦称热塑性橡胶(Thermoplastic Rubber-TPR)是一种兼具橡胶和热塑性塑料特性之材料, 热塑性弹性体具有多种可能的结构,最根本的一条是需要有至少两个互相 分散的聚合物相,在正常使用温度下,一相为流体(使温度高于它的Tg- 玻璃化温度),另一相为固体(使温度低于它的Tg或等于Tg),并且两相之 间存在相互作用。即在常温下显示橡胶弹性,高温下又能塑化成型的高分 子材料,具有类似于橡胶的力学性能及使用性能、又能按热塑性塑料进行 加工和回收,它在塑料和橡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因此,热塑性弹性体 可象热塑性塑料那样快速、有效的、经济的加工成型。就加工而言,它是 一种塑料;就性质而言,它又是一种橡胶。热可塑性弹性体有许多优于热 固性橡胶的特点。
目前国内对热塑性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则称之为 SBS(styrene-butadiene-styren block copolymer),热塑性异戊二烯-苯 乙烯嵌段共聚物称为SIS(styrene-isoprene block copolymer),其它各 类热塑性弹性体均以生产厂家的商品名称称之。我国也采用SBS的代号, 表示热塑性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习惯称为热塑性丁苯橡 胶。
以SBS为基础的热塑性弹性体-TPE因综合了橡胶的性能和良好的可 加工性,而被称为继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后的第三代橡胶。与传统热固性 橡胶相比,TPE材料具有可反复回收利用,符合无毒、环保等消费理念,制 品加工成型方便,制品外形、尺寸等易准确控制。因此,在汽车、建筑、医 疗器械、包装、家用电器和消费品等领域,可注塑成型的热塑性弹性体正 逐步取代传统的橡胶,而获得广泛的应用。
随着TPE材料地推广,目前部分厂家开始采用TPE材料对天然的棉、 麻以及合成纤维布料进行覆膜,以获得一种具有优异防水性能的箱包内称 材料。但目前以SBS为基础的热塑性弹性体具体应用在与涤纶材料覆膜时, 存在剥离强度不高,手感稍硬的缺点,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本发明提出了 一种能够与涤纶布具有良好粘结性能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与涤纶布料覆膜用热塑性弹性体,其原料及原料重量百分含量如下:
基体树脂 40-50%;
填充油0.1-1%;
蒙脱石0.1-3%;
奥米矿物纤维0.1-3%;
增粘剂0.1-3%;
三聚氰胺 40-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嘉辉,未经罗嘉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321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