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隧道二衬微裂缝补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26923.2 | 申请日: | 2018-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169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黄道秋;李玲玉;曹永明;卢国兴;吕金明;张华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南方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E21D1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101117 北京市通***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复合材料 补强 二衬 微裂缝 隧道 裂缝 施工 二次衬砌结构 隧道衬砌结构 混凝土表面 极限承载力 结构耐久性 树脂类材料 二次损伤 基底处理 屈服荷载 施工效率 隧道衬砌 复合材料 非磁性 结构物 耐腐蚀 树脂 黏着 混凝土 不平 协同 修正 封闭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二衬微裂缝补强方法,应用在隧道衬砌加固技术领域,包括:基底处理、底层施工、不平修正、底层碳纤维复合材料施工、表层碳纤维复合材料施工。主要解决目前对隧道二衬微裂缝补强的方法施工效率较低,结构耐久性不好,补强强度也不高,更换不易,甚至会对隧道衬砌结构造成二次损伤的问题。本发明利用树脂类材料,即黏着树脂与碳纤维复合材料相配合使用,形成复合材料CFRP,将其贴到有裂缝的二衬的混凝土表面,通过其与混凝土之间的协同工作,显著增大结构物的刚度、屈服荷载和极限承载力;因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耐腐蚀、高强度、质量轻和非磁性特点,使二次衬砌结构达到封闭裂缝、补强强度高,耐久性好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衬砌加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二衬微裂缝补强方法。
背景技术
隧道二次衬砌,简称二衬,是隧道建设的主体工程,具有承载隧道周围土体压力防止围岩塌落的作用。
实际工程应用中,营运隧道二次衬砌的会存在裂缝病害,其将严重影响隧道自身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造成二衬开裂甚至导致隧道坍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围岩压力,由于围岩自然松弛,无法承载其自重而产生垂直作用于衬砌上的压力,在隧道衬砌厚度及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容易使隧道产生纵向或横向裂缝;其二是衬砌背后空洞或侵入限界,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开挖不当,施工方法、工艺及施工质量控制不好均会导致该情况发生,衬砌背后存在空洞时,降低了隧道与周围岩石之间的粘结力,无法充分发挥整体的抗力作用,从而引起受力不均,导致衬砌开裂。
因隧道二衬开裂,严重时可引发隧道结构的坍塌,危及施工人员及行车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将造成施工成本的极大浪费。为避免该情况的发生,在隧道二衬具有微裂缝时,有必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补强加固。
目前对隧道二衬微裂缝补强的方法施工效率较低,结构耐久性不好,补强强度也不高,更换不易,甚至会对隧道衬砌结构造成二次损伤。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二衬微裂缝补强方法,在隧道二衬具有微裂缝时,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补强加固,施工简洁高效,且使衬砌结构耐久性好,补强强度高,更换容易,补强过程不会对隧道衬砌结构造成二次损伤。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隧道二衬微裂缝补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基底处理
步骤1-1:裂缝处理
采用刮刀沿裂缝方向将黏附在二衬混凝土表面的灰浆、尘土铲去,勾出裂缝走向和长度,沿裂缝开凿V形槽,并将V形槽先用清水清洗,再用高压空气吹净;
步骤1-2:埋设注浆嘴
沿裂缝方向间距15-30cm埋设注浆嘴;每条裂缝不少于两个注浆嘴,确保缝内空气排出;
步骤1-3:封堵渗水
对于渗水裂缝,向注浆嘴内灌注聚氨酯堵漏剂,至裂缝不再渗水,混凝土表面干燥后,清除多余聚氨酯堵漏剂;
对于无渗水裂缝,则跳过此步骤;
步骤1-4:封闭裂缝
采用封缝胶沿裂缝表面涂刮以封闭裂缝,使裂缝形成一个密闭性空缝;
步骤1-5:封闭效果检查
待封缝胶固化后,沿裂缝方向涂抹一层肥皂水,然后从注浆嘴向缝中通入空气,若无冒泡现象,则封闭效果良好;
步骤1-6:压力灌浆
将配制好的浆液倒入压浆罐,并通过空气压缩机进行压力灌浆,注浆时从低位向高位注浆嘴依次注浆,相邻高位注浆嘴出浆液时,方可停止注浆;压浆完成后,待缝内浆液不外流时,拆下注浆嘴,清除多余浆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南方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南方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269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