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温高压井预应力固井施工新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24556.2 | 申请日: | 2018-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28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闫怡飞;钮瑞艳;刘铭刚;闫相祯;许志倩;李文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E21B33/13 | 分类号: | E21B33/13;E21B43/10;E21B33/128;E21B36/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8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套管柱 高温高压井 钻井循环系统 固井施工 加热系统 力学性能 地面循环系统 井下循环系统 加热器 预应力固井 高温高压 技术开发 平衡套管 石油钻井 完井套管 封隔器 热应力 新工艺 固井 减小 试油 变形 电缆 安全生产 施工 保证 | ||
本发明涉及石油钻井技术开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温高压井中减轻温度、压力变化对套管柱力学性能影响的新型固井施工工艺。这种新型固井施工工艺的设施有:完井套管柱、封隔器、加热系统和钻井循环系统四大部分;其中:所述加热系统包括加热器和电缆;所述钻井循环系统由模地面循环系统和井下循环系统组成。本发明实现高温高压井套管柱力学性能的提高,即在固井时预先使套管柱获得一个内应力,在后续的试油和开采中,高温高压产生的热应力会先平衡套管产生的预应力,从而减小了套管柱实际所承受的应力,控制了套管柱的变形,保证高温高压井套管柱的功能完整和后续的安全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石油钻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温高压井中减轻温度、压力变化对套管柱力学性能影响的新型施工工艺,具体讲是一种在钻井中对套管柱施加预应力的新型固井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高温高压井的年产量已经超过了130万吨,且开采方式以热蒸汽吞吐技术为主,然而蒸汽吞吐技术对管柱损坏的影响非常大。在注蒸汽过程中,井下高温(如注气井温度高达到350摄氏度)会使套管柱产生热应力,从而发生塑性屈服;在停注降温过程中,套管弹性应变降低,塑性变形保留。经过反复注停蒸汽,会造成管柱疲劳和强度降低,造成套管变形或脱漏,对热采井的安全运行存在致命的威胁,譬如2004年8月7日,新疆克拉玛依油田10井区23123井投产注气过程中发生井口爆炸事故,造成了严重损失。
高温高压井在服役期间,套管柱受到热应力和不均匀地应力以及较高内压强的作用,其力学性能和实际服役性能不能满足生产安全的要求。为了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需要预先施加压力以提高套管柱本身的力学性能和服役性能,这对预防套管变形、脱扣以及保障密封完整性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套管力学性能和服役性能,保障套管在服役期间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的固井施工工艺。现有的预压固井施工工艺有提拉预应力、套管伸缩短节和全预热应力等。其中,全预热应力固井工艺的施工成本较高;套管伸缩短节固井工艺在服役中易造成伸缩短节疲劳断裂;提拉预应力固井工艺只能提高套管柱的抗轴向应力,但是对套管柱的抗周向应力几乎无影响。本发明专利提出的固井工艺,可以降低施工成本,同时提高套管柱的抗轴向和周向应力,是一种高温高压井套损的固井施工新工艺。
本发明的施工工艺原理为,固井时对采油段套管柱施加预压力和热载荷,从而套管柱产生一个预应力;试油和采油生产时,高温高压产生的热应力会先平衡套管产生的预应力,剩余热应力会与套管设计应力相平衡,一般不会超过套管的设计屈服极限,从而控制了套管柱发生变形。
为此,本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温高压井预应力固井施工新工艺,包括:
封隔器、完井套管柱、加热系统和钻井循环系统四大部分。
所述封隔器为可取压缩式封隔器,即是一种可拆卸的密封装置,安装位置在油气层的上方完井起点处,作用是密封预加高温高压的环形空间。
所述完井套管柱是高刚级、大壁厚的特殊套管,即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变形很小的套管,作用是保证套管柱的功能完整性。
所述加热系统包括电缆和加热器,作用是将密闭环形空间内介质温度加热到设定温度。
所述电缆是由耐高温高压材料制成的,主要功能是安全的输送电压和电流,保障加热器的正常使用。
所述加热器是一种在电流和电压作用下温度会升高,产生热能,并将热能传递到周围介质中的一种加热设备,安装位置在油气层的上方完井起点处。
所述钻井循环系统包括两部分:地面循环系统和井下循环系统,作用是维持井壁的稳定性、钻井液的洁净以及井底压力的平衡。
所述地面循环系统包括井泵、高压管线、阀门、液体池、返液槽、净化器等设备;所述井下循环系统包括钻杆、高压管线和固液分离器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245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作用坐封封隔器
- 下一篇:可溶解桥塞及其材料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