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煤矸石烧结多孔砖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024039.5 | 申请日: | 2018-0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68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 发明(设计)人: | 严艾青;黄奋举 | 申请(专利权)人: | 和县明生环保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4B38/00 | 分类号: | C04B38/00;C04B33/132;C04B33/138;C04B33/36;C04B33/13 |
| 代理公司: | 合肥顺超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20 | 代理人: | 黄晶晶 |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煤矸石 烧结 多孔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强度煤矸石烧结多孔砖,包括以下百分含量组分:页岩15‑35%、废弃塑料颗粒2‑10%、蛭石粉4‑7%、碱性矿渣5‑10%、硼酸镁晶须0.5‑1.8%、煤矸石余量,还包括改性硅藻土0‑10%、分散剂0‑3%,本发明通过合理的原料配比,有效提高了组分间的流动联结,综合性能显著提高,制得的产品抗压强度大于28.4MPa,孔洞率大于35%,且充分利用了工业废弃物,环保节约,经济效益高,适合工业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煤矸石烧结多孔砖。
背景技术
我国住宅建筑中砖瓦材料的使用高达85%左右,传统使用的多为粘土实心砖,每年不仅毁坏大量土地,而且破坏了生态环境,较为笨重,且抗震、保温、隔音等性能较差,难以满足现有的建筑需求。因此,急需研制出新型墙体材料以替换传统的实心砖,目前,轻质、高强、抗震性好的多孔砖作为新型的墙体材料早已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多孔砖是指以粘土、页岩、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经成型、焙烧而成,孔洞率等于或大于15%,孔型为圆孔或非圆孔,由于孔的尺寸小而数量多被称为多孔砖,主要适用于承重墙体。多孔砖与传统实心砖相比,可使建筑物自重减轻1/3左右,节约粘土20-30%,节约燃料10-20%,且烧成率高,造价降低20%,施工效率提高了40%,并能改善砖的隔热和隔声性能,在相同的热工性能要求下,用空心砖砌筑的墙体厚度可减薄半砖作用,所以推广使用多孔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利用固体废弃物,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变废为宝的号召,将原料中掺和其他原料已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其关键技术在于保证多孔砖符合建筑行业中砖的各项性能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强度煤矸石烧结多孔砖,通过合理的原料配比,有效提高了组分间的流动联结,综合性能显著提高,制得的产品抗压强度大于28.4MPa,孔洞率大于35%,且充分利用了工业废弃物,环保节约,经济效益高,适合工业推广。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高强度煤矸石烧结多孔砖,包括以下百分含量组分:页岩15-35%、废弃塑料颗粒6-15%、蛭石粉4-7%、碱性矿渣5-10%、硼酸镁晶须0.5-1.8%、煤矸石余量。
优选的,还包括改性硅藻土0-10%、分散剂0-3%。
优选的,高强度煤矸石烧结多孔砖,包括以下百分含量组分:页岩30%、废弃塑料颗粒10%、蛭石粉5%、碱性矿渣8%、硼酸镁晶须1.0%、改性硅藻土5%、分散剂2%、煤矸石余量。
优选的,改性硅藻土制备步骤如下:取硅藻土置于球磨机中研磨至粒径小于5μm,然后向其中加入硅藻土质量20-30%的聚乙烯醇水溶液,搅拌均匀后,80℃保温处理3-4h,然后向其中加入硅藻土质量0.5-1%的表面改性剂,先50℃超声振荡20min,然后保温处理2-3h,然后50℃减压干燥至含水量为5±0.5%,即得改性硅藻土。
优选的,所述聚乙烯醇水溶液中聚乙烯醇质量百分含量为1.5-3.5%,所述表面改性剂为质量比1:0.2-0.4的N-酰基氨基酸盐、钛酸镁偶联剂的组合物。
优选的,所述废弃塑料颗粒选自废弃PP、PE、PVC、PS、ABS、PMMA塑料中一种或多种组合物,废弃塑料颗粒粒径为1-2mm。
优选的,所述分散剂为质量比1:0.5-1:1-3的硬脂酸类、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组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和县明生环保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和县明生环保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240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废水检测装置
- 下一篇:改良的纳米级大米淀粉的生产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