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协同作用的杨梅素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22734.8 | 申请日: | 2018-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518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4 |
发明(设计)人: | 吴祥根;王惠;汝绍刚;金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352 | 分类号: | A61K31/352;A61K31/704;A61K47/26;A61K9/107;A61P29/00;A61P3/10;A61P27/02;A61P37/02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7241 | 代理人: | 郝团代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协同 作用 杨梅 复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杨梅素复合物,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协同作用的杨梅素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杨梅素(Myricetin,CAS号529-44-2)是广泛存在于天然植物中的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最新的研究表明,因杨梅素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清除自由基等广泛的药理学活性,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如糖尿病性角膜病变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杨梅素稳定性差,不溶于水,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很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一种经济又有效的新型杨梅素制剂或产品。
杨梅素在目前已知的多酚类化合物中,其抗氧化等药理学活性是最强的,这主要由其特殊的化学分子结构决定的。多酚类化合物,顾名思义,其分子结构中存在多个酚羟基,如姜黄素分子结构中有2个酚羟基,柚皮素分子结构中有3个酚羟基,白藜芦醇分子结构中有3个酚羟基,水飞蓟素分子结构中有4个酚羟基,芦丁分子结构中有4个酚羟基。而杨梅素分子结构中则含有多达6个酚羟基,是目前已知的多酚类化合物中酚羟基最多的化合物之一。分子结构中含有多达6个酚羟基决定了杨梅素具有比其他多酚类化合物更强的药理学活性,但是因为酚羟基极其不稳定,也决定了杨梅素极其差的水溶液不稳定性。本发明人通过实验进行比较,发现目前已有的文献报道和技术均不能同时满足显著提高杨梅素水溶解度及其在水溶液状态下稳定的要求。
采用纳米药物递送技术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提高药物水溶液稳定性,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目前常用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如胶束、纳米粒等主要采用聚乙烯己内酰胺-聚乙酸乙烯酯-聚乙二醇共聚物(PVCL-PVA-PEG)、聚羟基乙酸(PGA)、聚乳酸(PLA)、羟基乙酸与乳酸的共聚物(PLGA)、乙交酯一丙交酯一己内酯三元无规共聚物(PGLC)等高分子材料,其本身仅为一种载体而已,没有治疗作用,且这些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载体,因存在降解性等问题,长期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能使用天然提取物质,特别是天然提取的小分子物质作为一种新型载体,这种载体可起到构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作用,提高药物稳定性,增强口服药物吸收、提高疗效。目前已报道的天然小分子物质作为载体的有人参皂苷(发明专利申请号201310155639.2)、甜菊甙(现代食品科技,2014,30(1):115-119;J Agric Food Chem,2013,61(18):4433-4440)等。上述已有研究和报道的天然小分子物质作为载体可满足对白藜芦醇、姜黄素等多酚类化学物的包载,但是本发明人通过实验对比,发现目前已有的文献报道的人参皂苷、甜菊甙均不能同时满足杨梅素水溶解度及其稳定性的要求。这是因为杨梅素分子结构中含有多达6个酚羟基,极易被氧化,上述已有的文献报道的人参皂苷、甜菊甙等均无抗氧化活性或抗氧化活性很弱,对其包载的杨梅素没有一个很好的抗氧化保护作用。因此,需要选择一种本身就有非常强抗氧化活性的天然小分子物质,起到抗氧化剂保护杨梅素不被氧化失活,同时还能有效包封杨梅素,从而提高杨梅素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及其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227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