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016454.6 | 申请日: | 2018-0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190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 发明(设计)人: | 李富琳;宋志成;李敏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邵新华 |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量子点材料 颜色荧光粉 背光模组 封装体 单色膜 显示装置 芯片 红色荧光粉材料 出光效率 传播路径 二次吸收 白光 出射 绿光 封装 转换 申请 转化 | ||
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其中背光模组包括LED,该LED包括单色激励芯片,第一颜色荧光粉材料或量子点材料封装体;单色膜片,该单色膜片中封装第二颜色荧光粉材料或量子点材料;所述第一颜色荧光粉材料或量子点材料封装体设置在所述单色激励芯片的出光方向上;所述单色膜片设置在所述第一颜色荧光粉材料或量子点材料封装体出射的光的传播路径上,以使所述LED中的单色激励芯片发出的光依次经所述第一颜色荧光粉材料或量子点材料封装体、第二颜色荧光粉材料或量子点材料后转换为白光。本发明的背光模组可以有效改善红色荧光粉材料或量子点材料对绿光的二次吸收和转化问题,从而提高整个背光模组的出光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色域显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色域是是指某种显示设备所能表达的颜色数量,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液晶电视,它们能表现的色域范围一般都不大,其显示色域一般在68%~72%NTSC ,因而不能提供很好的色彩效果。随着消费者对画质要求的提高,高色域背光技术成为业内研究的重点。
目前行业内主流的高色域背光结构如图1a所示,采用蓝光芯片130作为LED的激励光源,将红色荧光粉材料111与绿色荧光粉材料112均匀混合后封装在蓝光芯片130的表面。
业内3M公司将红绿色量子点材料封装在同一张膜片110中,上下设置两层水氧阻隔膜120,背光采用蓝光芯片130,具体结构如图1b所示。
上述两种现有技术中,红绿量子点材料混合在一起,由于红色荧光粉材料或量子点材料吸收光谱较宽,绿色荧光粉材料或量子点材料吸收蓝光激发产生绿光之后,一部分绿光会被红色荧光粉材料或量子点材料二次吸收转换,每次吸收转换都会带来一定的效率损失,从而造成最终出光效率降低的问题。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中申请号为“201610103125.6”,名称为“一种双单色层结构量子点荧光膜及制造方法”,公开了一种将红绿量子点材料分层设计制备的,双单色层结构的量子点膜片,如图1c所示,包括两层压合的PET基材1,两层基材相对的内表面设有由绿色量子点复合胶体制成的绿色量子点内膜层2,和红色量子点复合胶体制成的红色量子点内膜层3。但是该方案中红绿两种量子点材料均作为面光源封装在光学膜片中,由于量子点材料受激发发光的方向是各个方向都有的,并且在与其他光学膜片组合使用时,光在背光模组中是上下多次来回循环传播的,从而绿光在循环传播时还会有很大一部分返回来照射在作为面光源的红色量子点材料上,进而该方案并不能很好的避免红色量子点材料对循环传播光路中绿光的吸收效应。
因此,如何有效地改善背光模组中,红色荧光粉材料或量子点材料对绿色荧光粉材料或量子点材料受激发产生的绿光的二次吸收问题,从而提高出光效率成为目前该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重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红色荧光粉材料或量子点材料对绿光的二次吸收问题,从而提高整个背光模组的出光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用于显示画面;所述背光模组,为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显示画面时提供背光亮度;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LED,封装有蓝色激励芯片和KSF氟化物荧光粉;
绿色量子点膜片,封装有绿色量子点材料;所述绿色量子点膜片设置在所述LED出射的光的传播路径上;以及,未设置增亮膜片。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用于显示画面;所述背光模组,为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显示画面时提供背光亮度;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LED,封装有蓝色激励芯片和KSF氟化物荧光粉;
绿色量子点膜片,封装有绿色量子点材料;所述绿色量子点膜片设置在所述LED出射的光的传播路径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164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