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余热锅炉加药排污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15687.4 | 申请日: | 2018-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179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晶;王岗;王雁飞;薛昊洋;刘小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5/08 | 分类号: | C02F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宋合成 |
地址: | 10003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余热锅炉 汽包 加药 炉水 加药系统 排污系统 排污 排出 检测 给水调节阀 系统自动化 反应周期 管道连接 检测数据 人工成本 自动加药 自动排污 循环泵 水垢 | ||
本发明公开了余热锅炉加药排污控制方法,涉及余热锅炉领域。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余热锅炉,所述余热锅炉包括经管道连接的汽包、给水调节阀和循环泵。所述控制方法按照如下步骤执行:检测所述汽包排出的炉水的数据;根据所述检测的数据,控制所述加药系统自动向所述汽包中加药以清理其中的水垢,控制所述排污系统定期自动排掉所述汽包中的炉水。本发明所述余热锅炉加药排污控制方法,通过检测汽包排出的炉水的数据,根据所述检测数据,控制加药系统自动加药,控制排污系统自动排污。因此使用本发明所述控制方法的系统自动化程度高,缩短了反应周期,降低了人工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余热锅炉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余热锅炉加药排污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余热锅炉作为一种节能、减排设备是冶炼工艺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作用是将冶炼工艺中炉体产生的烟气进行降温,同时将烟气降温环节释放的热量用于产生蒸汽,蒸汽再被用于其他生产工序。余热锅炉运行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冶炼工艺的作业率及后续相关系统的可靠运行。
余热锅炉运行初期,在升温过程中蒸发量较小,炉水品质基本保持不变。随着汽包中炉水的不断蒸发,炉水结垢物质钙、镁离子的浓度逐渐增大,当含量超过了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时,部分化合物就会从溶液中析出。析出的化合物可能在水中形成晶体,也可能在受热面上形成晶体,如果晶体悬浮在水中或形成堆积物,则成为沉渣。如果结晶过程发生在受热面上并坚实的粘附在受热面上,则成为水垢。为确保余热锅炉的正常运行,需要对水垢进行清理,钙、镁化合物多为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向锅炉内加入校正添加剂磷酸盐,同时定期将炉水排掉是目前行至有效的方法之一。
余热锅炉系统中将上述设备统称为余热锅炉加药排污控制系统,该系统由加药系统与排污系统两部分组成。加药系统是将磷酸盐加入磷酸盐溶液箱(俗称加药箱)中通过除盐水形成溶液,用加药泵将其送至余热锅炉汽包中与炉水中的钙、镁离子发生化学反应,使炉水中的结垢物质转变成松软水渣。排污系统是为了保证余热锅炉的炉水品质,定期将一部分炉水排掉,以排出部分盐分和水渣,保证炉水的盐分稳定在一定水平。现有的余热锅炉加药排污控制系统的设备构造简单,加药管道上的阀门仅采用手动阀门进行操控,且排污系统也仅根据现场经验,定期由人工完成排污设备的操控,不但反应周期长,而且消耗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反应周期长且消耗了大量的人力成本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余热锅炉加药排污控制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余热锅炉加药排污控制方法,应用于余热锅炉,所述余热锅炉包括经管道连接的汽包、给水调节阀和循环泵,所述控制方法按照如下步骤执行:
检测所述汽包排出的炉水的数据;
根据所述检测的数据,得到控制加药系统的加药方法和控制排污系统的排污方法,其中,所述加药方法是控制所述加药系统自动向所述汽包中加药以清理其中的水垢,所述排污方法是控制所述排污系统定期自动排掉所述汽包中的炉水。
进一步地,所述加药系统通过加药箱形成磷酸根溶液,通过加药泵将所述加药箱中的磷酸根溶液泵入所述汽包,通过加药开关阀控制磷酸根溶液进入所述汽包,所述检测的数据包括炉水的pH值,所述加药方法的加药步骤如下:
判断所述炉水的pH检测值是否低于上限,
如果所述炉水的pH检测值高于所述上限,使所述加药泵停止,并关闭所述加药开关阀,
如果所述炉水的pH检测值低于所述上限,则判断所述炉水的pH检测值是否高于下限,
如果所述炉水的pH检测值高于所述下限,重新检测所述炉水的pH检测值,
如果所述炉水的pH检测值低于所述下限,打开所述加药开关阀,并使所述加药泵启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156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