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模具钢相变热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15037.X | 申请日: | 2018-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05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发明(设计)人: | 周雪峰;方峰;蒋建清;朱小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江苏天工工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6/00 | 分类号: | C21D6/00;C21D1/32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杨晓玲 |
地址: | 21009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模具钢 热处理 保温 组织均匀性 缓慢加热 快速升温 模具钢 碳化物 铸锭 生产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模具钢相变热处理方法,可改善工模具钢组织均匀性,提高组织质量和性能。本发明的主要特点是首先对工模具钢铸锭缓慢加热到700~850℃,保温2~6h,再快速升温至1000~1100℃保温15min~3h,而后在1100~1200℃保温2~10h。采用本方法生产出的工模具钢,可缩短热处理时间,同时工模具钢碳化物尺寸细小,组织质量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模具钢相变热处理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细化碳化物尺寸、提高工模具钢组织质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工模具钢(高速钢和模具钢)因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等优点,主要用于制造复杂切削工具、精密模具等,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础材料。随着工模具大型化和精密化,对工模具材料质量提出了日益严格的要求。通过高碳高合金的成分设计,工模具钢中形成大量硬质、稳定的合金碳化物,保证了工模具钢的性能要求。而碳化物呈细小球状、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组织均匀性,则是充分发挥碳化物强化作用的前提。
现有工模具钢生产工艺主要采用压力加工技术(开坯、锻造、轧制),利用高温形变过程中产生的强烈流变应力,对铸锭中的碳化物进行机械破碎和分离,从而使碳化物尺寸细化、分布改善。这种方法受到铸锭锭型尺寸、锻压比、变形方式、设备压下载荷等多种因素限制,通常只有在锻压比很大的情况下,压力加工对碳化物分布的改善效果才比较明显。
碳化物球化处理是细化工模具钢碳化物尺寸的另一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将工模具钢铸锭缓慢加热至碳化物分解温度(通常900℃左右)以上保温处理,使碳化物发生分解和球化,细化碳化物尺寸。为避免铸锭在升温过程中因导热问题、内应力过大而开裂,碳化物球化处理通常缓慢加热升温,以保证铸锭内部温度均匀。该工艺可在一定程度上使碳化物尺寸得到细化,但由于碳化物相界面有限导致的球化驱动力不足,其对碳化物尺寸的细化效果仍无法满足高品质工模具钢的质量要求。
除此之外,变质处理、孕育处理等手段也被用于改善工模具钢组织均匀性,但效果有限。在高品质工模具钢实际生产中,特别是大规格的工模具钢铸锭,如何细化碳化物尺寸、提高组织均匀性,一直是未能有效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工模具钢相变热处理方法,可细化工模具钢碳化物尺寸的方法,解决了传统工艺方法生产的工模具钢组织质量不足的问题。
技术方案:与传统碳化物球化处理采用极慢的升温速率不同,本发明采用一种快速相变热处理方法。具体工艺步骤如下:
(1)缓慢预热:以不高于2℃/min的升温速率,将工模具钢铸锭缓慢加热到700~850℃,保温2~6h;
(2)快速相变热处理:以高于15℃/min的升温速率对工模具钢铸锭快速加热至1000~1100℃,保温15min~3h;
(3)碳化物球化退火:对工模具钢铸锭进行碳化物球化退火处理,退火温度1100~1200℃,保温2~10h;
(4)缓冷:工模具钢铸锭缓慢冷却至200℃左右,出炉。
有益效果:对球化处理后的工模具钢铸锭进行锻造、轧制等常规加工,得到最终产品。
本发明通过缓慢预热至850℃以下温度,使铸锭内外温度均匀,避免因导热问题引起内部热应力过大而开裂的问题。利用快速升温,影响碳化物相变热力学及动力学,极大地促进碳化物相变反应,为后续的球化处理做好准备。在快速相变热处理基础上,利用球化退火工艺,促进碳化物球化过程,显著细化碳化物尺寸。与现有的工模具钢热处理工艺及产品相比,上述工艺方案不仅缩短了球化热处理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使碳化物尺寸进一步细化,提升组织均匀性,满足了大型复杂刀具、精密模具等高端工模具产品的质量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江苏天工工具有限公司,未经东南大学;江苏天工工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1503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