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倾斜管桩的承载力检查评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14510.2 | 申请日: | 2018-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041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梁曦;章东;虞梦泽;张雄水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35212 福州市鼓楼区京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王美花 |
地址: | 350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承载力 倾斜管 基桩 检查评估 变化量 根基 桩顶水平位移 反射波信号 桩身完整性 混凝土桩 加固补强 检测结果 社会成本 社会资源 水平位移 桩身缺陷 统计分析 检测 评估 补强 同向 优选 桩顶 判定 测量 分类 节约 试验 优化 | ||
一种倾斜管桩的承载力检查评估方法,包括:采用低应变法进行普查,检测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和位置,并得到每根基桩的低应变法曲线;依据低应变法检测结果,对2L/c时刻前有明显、严重同向反射波信号的桩进行补强,采用测量方法取得每根基桩桩顶位置自成桩之后的水平位移变化量;依据低应变法结果和桩顶水平位移变化量的大小,将基桩划分类别,在分类的基础上通过高应变法试验进行各类基桩的承载力的统计分析,从而对单位工程全体基桩的承载力进行有效评估,为倾斜管桩加固补强方案的优选和优化提供设计依据。本发明提高了检测和评估工作的准确性、降低了社会成本,节约了社会资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岩土工程检测与检查评估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倾斜管桩的承载力检查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预应力管桩因其适应性强、施工速度快、工效高、工期短、桩身耐打、穿透力强、设计选用范围广等特点,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广泛使用。然而在软土地区,因打桩及开挖方法不当,产生过大的土体位移,造成预应力管桩发生倾斜、偏位、甚至断裂,对工程的安全性形成较大危害,必须采用纠偏、补强等工程处理手段,对处理后的基桩的残余承载力进行有效利用,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加固及补强措施,是目前工程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预应力管桩的倾斜情况,往往成规模出现,动辄数以十计,甚至成百上千,缺陷有深有浅,偏位情况有大有小,断裂情况轻重不一,对如此繁多的基桩进行承载力检查,抽样比例太小,不能反映样本的实际情况,全数抽查,在经济性和施工工期方面又不允许。
中国发明专利201510132177.1公开了一种嵌岩桩的承载力检查评估方法,但其难以确定每根桩实际的承载力,造成无法合理的针对性的补强和修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准确性高的倾斜预应力管桩的承载力检查评估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倾斜管桩的承载力检查评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采用低应变法进行普查,检测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和位置,并得到每根基桩的低应变法曲线;
所述低应变法是:采用低能量瞬态或稳态激振方式在基桩的桩顶激振,得到该基桩的桩顶速度时程曲线,通过波动理论分析对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
步骤2、依据低应变法检测结果,对2L/c时刻前有明显、严重同向反射波信号的桩进行补强,L为低应变法检测中测点下的桩长,c为桩身一维纵向应力波传播速度,其中:
2L/c时刻前有明显同向反射波信号的桩,应将钢筋笼放入管桩内腔,然后填料注浆,注浆后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30,钢筋笼长度均伸至缺陷位置或管桩接头处以下2m,以两者的较深处为准;
2L/c时刻前有严重同向反射波信号的桩,砍桩至缺陷位置,并经低应变法测试下部桩身无明显同向反射波信号后,采用人工挖孔桩接至设计标高;
步骤3、然后采用测量方法取得每根基桩桩顶位置自成桩之后的水平位移变化量;
步骤4、依据低应变法结果和桩顶水平位移变化量的大小,将基桩划分为A、B、C、D、E、F类,其中:
A类:2L/c时刻前无同向反射波或有轻微同向反射波信号,桩顶位移量小于es值;
B类:2L/c时刻前无同向反射波或有轻微同向反射波信号,桩顶位移量大于es值;
C类:2L/c时刻前有明显同向反射波信号,桩顶位移量小于es值;
D类:2L/c时刻前有明显同向反射波信号,桩顶位移量大于es值;
E类:2L/c时刻前有严重同向反射波信号,桩顶位移量小于es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145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