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碎片化知识智能化聚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13215.5 | 申请日: | 2018-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801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7 |
发明(设计)人: | 梁琨;张翼英;史艳翠;王聪;叶子;楼贤拓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6/36 | 分类号: | G06F16/36;G06F16/35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韩晓梅 |
地址: | 300222 天津市河***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碎片 知识 智能化 聚合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碎片化知识智能化聚合方法,步骤如下:步骤1.定义知识元本体;步骤2.定义碎片化知识本体关联聚合;步骤3.建立基于本体蕴涵的关联聚合规则;步骤4.聚合关联规则判定;步骤5.基于知识元本体的碎片知识关联规则判定;步骤6.碎片知识聚合关联发现;步骤7.实现碎片化知识聚合。本方法通过支持度及置信度判定,判定两个或多个知识元本体关联关系,通过强关联方法实现碎片化知识聚合;该方法分析了碎片化知识特征,面向在线学习要求,将原有固态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新分割与动态聚合为具有自组织能力的知识簇,最终完成碎片化知识聚合,引导学习者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精准有意义的知识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是一种碎片化知识智能化聚合方法。
背景技术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产生了一系列以微课、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新模式,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契合了网络时代的个性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等需求。随着新媒体和智能媒介设备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倾向在利用手中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进行阅读和学习,根据新浪发布的《2016年度在线教育用户白皮书》中调查显示,在碎片时间使用在线教育产品的用户占比45%。可见,这种新型的碎片化学习方式的普及标志着碎片化时代已经到来。碎片化学习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同时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的心理需求。在碎片化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运用碎片化思维方式,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有意义的知识碎片,并对知识碎片汲取、存储、加工来建构新知识体系。然而,学习者面对的是海量信息资源,极大地加重了学习者获取自己真正所需资源的负担。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学习需求对现有知识的组织方式提出了双重挑战。
针对碎片化学习状况,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团队提出了“学习元”等理念,采用KDS网络方式聚合学习资源,既可以将不同的学习素材聚合成学习元,也可以将不同的学习元聚合成更大结构的学习元或数字课程。依据知识分享理论,讨论了开放教育资源聚合与分享的影响因素,并对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开放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概念模型。
但是,现有技术存在如下缺点:一方面,当前基于慕课、微课、精品课等的在线教育,其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结构化、系统化的组织方式,粒度过粗、过于单一,必须通过有效的内容拆分,实现知识的精细化、多维化、个性化组织;另一方面,要想提高从海量、无序、异构的知识中快速提供用户所需要内容的能力,就必须提高计算机准确识别用户需求并准确定位相关知识点的能力,而这又依赖于在知识的组织过程中实现计算机“感知”人的需求和“理解”相应数字化知识内容的语义。
面向碎片化学习方法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目前尚无比较完善的方法可以完成从个体画像塑造,到碎片化知识整合相融合的方法。
通过检索,尚未发现与本发明相关的专利公开文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原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碎片化知识智能化聚合方法,该方法通过支持度及置信度判定,判定两个或多个知识元本体关联关系,通过强关联方法实现碎片化知识聚合;该方法分析了碎片化知识特征,面向在线学习要求,将原有固态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新分割与动态聚合为具有自组织能力的知识簇,最终完成碎片化知识聚合,引导学习者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精准有意义的知识内容。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碎片化知识智能化聚合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1.定义知识元本体:
将知识进行合理地碎片化分割,成为具有最小知识点集合的粒度,所述粒度是一个具有完整语义单元的知识元,所述知识元的知识元本体结构描述为如下四元组:
K=(C,P,M,R) (1);
其中,K表示知识元本体结构,C表示某个领域概念,P,M分别是概念C上的一组属性和方法,R是建立在C上的与其他概念的一组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科技大学,未经天津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132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