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茶叶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12304.8 | 申请日: | 2018-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6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军明;殷建忠;钟读波;冯月梅;尚乐;卞家亭;胡丽;李向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云测质量检验有限公司;昆明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06 | 分类号: | G01N30/06;G01N30/88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650000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黄曲霉毒素 标准溶液 样品提取 茶叶 标准储备液 串联质谱法 固相萃取柱 乙腈提取液 标准系列 二级净化 微孔滤膜 样品测定 液相色谱 净化 净化柱 灵敏度 使用液 有机相 污染 检测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黄曲霉毒素的测定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茶叶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方法,包括样品提取、净化、标准溶液测定和样品测定步骤,样品提取步骤采用乙腈提取液;净化步骤采用固相萃取柱和净化柱二级净化;标准溶液测定步骤中取黄曲霉毒素标准储备液制成标准系列使用液,过有机相微孔滤膜后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测定;本发明提供的测定方法操作简单,快速,选择性和灵敏度高,结果精确可靠;污染少,安全性高,减少对操作人员和环境的污染;检测成本较低,易于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黄曲霉毒素的测定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茶叶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毒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是迄今为止发现毒性最强的一类真菌毒素,目前发现的有20多种,在食品中常见的有黄曲霉毒素B1、B2、G1、G2和M1等。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肝脏损伤,可诱发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玉米、谷物、花生以及坚果中,特别是发霉的农作物中。
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方法主要有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薄层层析法设备简单,成本较低,易于普及,但是该法样品前处理繁琐,提取、净化效果不理想,杂质较多,对结果干扰较大。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分析方法,该法自动化程度较高,但是需要对样品进行衍生化处理,存在操作复杂,分析时间长等缺点,且目前的前处理方法以免疫亲和柱净化法为主,但是该法不能完全去除茶叶中的茶多酚和茶色素,对检测结果存在严重干扰。酶联免疫吸附法用于快速筛查,茶叶中的茶多酚和茶色素同样会对结果造成干扰,容易出现“假阳性”。
《国家标准GB 5009.2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采用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柱前衍生法、高效液相色谱-柱前衍生法、酶联免疫吸附筛查法和薄层色谱法,但是上述五种方法适用的范围均没有涵盖茶叶。《进出口行业标准SN/T 3263-2012出口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残留量的测定》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测定法,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的适用范围涵盖到了茶叶,但是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5μg/kg,定量限为1.5μg/kg,难以满足茶叶中黄曲霉毒素检测的要求。行业标准LS/T 6108-2014谷物中黄曲霉毒素B1的快速测定免疫层析法,采用酶标记免疫层析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目前针对黄曲霉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均采用免疫亲和柱来净化样品,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的缺点在分析茶叶样品时无法避免,因此,急需研究一种新的茶叶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方法,以应对现有技术的不足。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茶叶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方法,包括样品提取、净化、标准溶液测定和样品测定步骤,样品提取步骤采用乙腈提取液;净化步骤采用固相萃取柱和净化柱二级净化;标准溶液测定步骤中取黄曲霉毒素标准储备液制成标准系列使用液,过有机相微孔滤膜后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测定。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茶叶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样品提取、样品净化、标准溶液测定、样品测定和样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计算的步骤,所述净化步骤依次采用固相萃取柱和净化柱进行两次次净化;所述标准溶液测定和样品测定步骤中,先用甲醇溶液定容,再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优选地,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样品提取:样品采用乙腈提取,过滤后,得提取液;
(2)样品净化:提取液过固相萃取柱,洗脱后定容;再过净化柱,洗脱后过滤,得待测液;
(3)标准溶液测定:取已知浓度的黄曲霉毒素标准使用液,过滤后,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进行测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云测质量检验有限公司;昆明医科大学,未经云南云测质量检验有限公司;昆明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123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