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量土壤中汞含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00722.5 | 申请日: | 2018-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14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许柯;任洪强;刘敏敏;曾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中宜金大分析检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G01N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刘亚娟 |
地址: | 214205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量 土壤 含量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量土壤中汞含量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土样采集与保存;样品的制备;使用测汞仪检测;结果分析;本发明还提供了测量土壤中汞含量的土样采集装置,土样采集装置包括动力单元、支撑装置和采集头;动力单元包括外壳、电机和电源;电机设置在外壳内,电源为电机提供电源;支撑装置与动力单元连接;采集头包括连接杆和探头;本发明的检测方法相对于原子荧光光度计检测简便、快速、分析速度快,检出限低;测量动态线性范围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发明的土样采集装置能够减少劳动强度;采用可折叠的支撑装置,可以带来更好的支撑作用,在携带时更加便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环境保护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量土壤中汞含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土壤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超过背景值,过量沉积而引起的含量过高,统称为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金属加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明显高于原生含量、并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无机污染物中以重金属比较突出,主要是由于重金属不能为土壤微生物所分解,而易于积累,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甚至有的通过食物链以有害浓度在人体内蓄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污染土壤重金属元素主要有汞、镉、铅、铜、铬、镍、锌等,砷因其行为与来源以及危害都与重金属相似,故通常也列入重金属类进行讨论。就植物的需要而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植物生长发育不需要的元素,而对人体健康危害比较明显,如镉、汞、铅等;另一类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元素,且对人体又有一定生理功能,如铜、锌等,但过多会发生污染,妨碍植物生长发育。
现有技术中,土壤中金属含量的检测方法有原子吸收法、原子荧光法、ICP-AES法和ICP-MS法等。原子吸收光谱仪是从光源辐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光,通过试样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所吸收,由辐射特征谱线光被减弱的程度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测汞仪仪器主要包括发射253.7纳米谱线的汞灯,气体吸收室及光电放大和测量等装置。进入吸收室的气体样品,如含有微迹的汞,则通过吸收室的光线会因部分被汞吸收而减弱。根据光线减弱的程度可以测出气体中的汞含量。
然而,现有的测量土壤中汞含量的方法存在操作较为复杂、测量不准确等缺点。
同时,现在常见的土样采集方式是徒手采集,劳动强度大,采集的土样不够全面,影响实验结果。申请号CN201620310384.1给出了一种环境土样采集装置,该装置因为其存在操作时稳定性不足,使用时容易发生意外,给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且不易携带、土样采集深度不可控等缺点。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量土壤中汞含量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土样采集与保存:采用土样采集装置按照HJ/T166的相关规定采集,再将土壤样品保存;样品采集、运输和保存过程应避免沾污和待测元素损失;
(2)样品的制备:除去样品中的异物,所述异物包括枝棒、叶片、石子,按照HJ/T166的要求,将采集的样品进行风干、粗磨、细磨;样品制备过程应避免沾污和待测元素损失;
(3)使用测汞仪检测:
(a)标准溶液的配制:取汞标准储备溶液,用0.5%的硝酸溶液逐级稀释至浓度分别为0.1,0.2,0.5,1.0,10.0,20.0,50.0,100.0ppb的标准工作液;
(b)使用万分之一天平称量土壤样品5-10g;
(c)对土壤样品进行预处理:将称量后的土壤样品放入盐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按照100ml/g的投加量进行消解,在加入10-15ml三辛烷基叔胺,保持温度为10-15℃,持续搅拌10min;进行离心,过滤,将过滤后的滤渣取出;取中间部分滤渣,再次进行风干、粗磨、细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宜金大分析检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中宜金大分析检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007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