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生物污染对策选定装置、微生物污染对策选定系统、微生物污染对策选定方法及微生物污染对策选定程序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96606.1 | 申请日: | 2017-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158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田口朋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横河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2M1/00 | 分类号: | C12M1/00;C12N15/09;G06Q50/00;G06Q50/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生物 污染 对策 选定 装置 系统 方法 程序 | ||
微生物污染对策选定装置具有:基因信息取得部,其取得基因信息,该基因信息表示试样所包含的微生物具有的基因;指标判定部,其基于取得的基因信息、以及将基于微生物的特征的微生物指标和基因信息进行了关联的微生物指标表,对与基因信息相对应的微生物指标进行判定;以及污染对策选定部,其基于判定出的微生物指标、以及将针对由微生物引起的污染的污染对策和微生物指标进行了关联的污染对策表,对与微生物指标分别对应的污染对策进行选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生物污染对策选定装置、微生物污染对策选定系统、微生物污染对策选定方法及微生物污染对策选定程序。
背景技术
近年,在强烈地要求食品的安全性的情况下,对于加工食品制造商而言,当务之急在于改善产品制造的成品率、减少检查成本、提供没有混入异物的放心安全的食物。对于加工食品制造商的负责品质保证的部门,要求不仅实施最终产品的异物检查,还要求实施在制造工序中产生的中间产品的迅速的检查,对反馈至制造工序而用于改善的信息进行还原。
在异物检查中,无法通过目视进行检查并且没有如金属探测器这样的能够即时检测的技术的微生物混入检查,作为加工食品的品质保证业务而成为最瓶颈的检查之一。
微生物混入检查是将由检查员采样到的中间产品、通过生产线的擦拭而到手的试样、采样到的最终产品作为对象而对混入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对其混入量及微生物种类进行辨识的业务。
作为对该微生物混入进行检查的现有的主要方法,例如举出培养法。在该培养法中,适当使用成为检查对象的微生物能够繁殖的培养基。检查员向该培养基接种试样,在对象微生物能够繁殖的温度下进行培养,由此使该微生物繁殖而通过目视等对微生物的混入进行判定。
由于在检测混入微生物前无法判定,因此在这里使用的培养基通常为具有宽广的培养域的组分的培养基。在进行包含寒冷天气等的固相培养等情况下,有时根据产生的菌落的质感、形状等能够对混入微生物种类进行推定,但仅通过使用该培养基的培养难以对混入微生物进行确定。
因此,在检测到混入微生物的情况下,进一步进行使用被称为选择培养基的为了对微生物进行辨识而含有特有的成分的培养基等的再培养,对微生物种类进行辨识。
另外,除了通过使用该选择培养基的培养法实现的微生物种类的辨识方法以外,还使用通过对生化的反应进行检查而实现的微生物种类的辨识方法,从繁殖的微生物提取核酸,通过对其核酸排列进行解析而实现的微生物种类的辨识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微生物菌种推定系统,利用记载有微生物的保存性高的基因的序列数据的数据库和记载有各微生物的分类上的关系的数据库进行相同性检索,由此进行更高精度的菌种推定。
通过上述这样的微生物种类的辨识方法对混入的微生物进行辨识,基于与辨识出的微生物相关的已知的见解而构建在发生微生物污染事故时的对策。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659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通过现有的培养法实现的微生物的辨识方法中,检查员不得不在不清楚混入微生物的种类状态下选择用于对微生物进行辨识的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通常来说只能对是否是某特定的微生物进行判定。因此,为了对混入微生物进行辨识,需要重复进行通过不同的种类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的培养,因此存在检查时间及检查成本增大这一课题。
另外,在利用生化反应的辨识方法中也与上述同样地,需要重复进行不同的生化反应,因此产生相同的课题。并且,关于将核酸设为检查对象的情况,在基于PCR法的方法中,也存在需要重复进行不同的引物的选定这一相同的课题。
另一方面,在使用对特定的基因序列进行解析的DNA测序技术的方法中,虽然没有产生如上述的重复进行试验的这一课题,但存在检查成本显著增大这一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横河电机株式会社,未经横河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966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