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客户端设备、网络接入节点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94643.9 | 申请日: | 2017-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528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本特·林多夫;王能;胡文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56/00 | 分类号: | H04W5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客户端 设备 网络 接入 节点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500)的客户端设备(100),用于将发射波束从第一上行波束对链路(Beam Pair Link,BPL)(510)切换到第二上行BPL(512)。所述第一上行BPL(510)为服务上行BPL,所述第二上行BPL(512)为用于向网络接入节点(300)传输上行数据的目标上行BPL。所述客户端设备(100)还用于:确定所述客户端设备(100)的上行时间在所述第二上行BPL(512)上是否与所述网络接入节点(300)的上行时间对齐;如果确定所述客户端设备(100)的上行时间在所述第二上行BPL(512)上与所述网络接入节点(300)的上行时间对齐,推导出所述第二上行BPL(512)对应的上行定时提前量。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网络接入节点(300)、相应方法和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客户端设备和一种网络接入节点。此外,本发明还涉及相应的方法和一种计算机程序。
背景技术
5G蜂窝系统又称为新空口(new radio,NR),目前正在标准化中。NR的目标是使用1GHz以下到60 GHz以上的无线频谱。为了实现这类多样化的无线环境,不仅需要支持不同的系统带宽,而且还需要支持不同的系统参数(numerology),例如不同的子载波间隔(sub-carrier-spacing,SCS)。此外,对于超过10 GHz的载波,需要多个天线和波束赋形来对抗如此高的无线电频率下的较高路径损耗。
当采用波束赋形时,下一代基站(next generation nodeB,gNB)通过不同发射波束在若干个方向上传输数据。因此,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也被称为客户端设备,用户设备需要在不同的接收波束方向上调整自己的接收天线,以与gNB通信。为了使UE能够检测和跟踪gNB的发射波束,UE需要进行波束监测。因此,gNB通过相邻波束传输已知的导频信号,UE接收并利用该导频信号来检测可能在无线环境发生变化时切换到的发射波束。波束监测的原理可以类似于传统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和高速分组接入(high speedpacket access,HSPA)系统中的小区搜索。在所述系统中,UE需要定期扫描相邻小区,以搜索可能的切换候选小区。
UE与gNB之间的每个可能的连接称为波束对链路(beam pair link,BPL),其中,BPL由最佳匹配的发射波束与接收波束组成。gNB将配置一个BPL集合供UE监测。所配置的监测BPL集合可以包括UE已经检测到的BPL。例如,该集合可以包括与gNB和UE之间的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相关联的所有BPL。gNB还将配置一个服务BPL集合,用于向UE传输关联控制信息。服务BPL集合是监测BPL集合的一个子集,或等同于监测BPL集合。UE监测上述监测BPL集合的质量,在波束测量报告中向gNB上报该质量。当监控BPL波束比当前服务BPL信号强时,可以发起波束切换。NR标准中尚未定义波束切换的确切流程。一种方法可以是UE触发波束测量报告,该报告包括目标BPL比当前服务BPL信号强的事件。另一种场景是gNB通过上行管理流程确定目标BPL已经成为合适的服务BPL,然后,gNB可以指示波束切换到目标BPL。
特别是在10 GHz以上的频率上,需要快速执行波束切换流程,其中,无线信道由于阻塞可能会快速改变。而采用LTE方法会导致波束切换流程执行缓慢,从而导致吞吐量低,用户体验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现形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解或解决传统方案缺点和问题的方案。
上述和进一步的目的由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来实现。本发明的进一步有利实现形式可以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找到支持。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上述和其它目的通过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客户端设备来实现,所述客户端设备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946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车辆控制装置、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动车辆
- 下一篇:电力转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