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螺旋桨式风扇、送风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80093633.3 | 申请日: | 2017-08-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330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 发明(设计)人: | 田所敬英;寺本拓矢;山本胜幸;伊藤广阳;宇贺神裕树;滨田慎悟;池田尚史;阿部贵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04D29/38 | 分类号: | F04D29/38 |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李鹏宇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桨 风扇 送风 装置 以及 制冷 循环 | ||
本发明的螺旋桨式风扇具备设在旋转轴上的轴部和设在上述轴部的外周侧的叶片,上述叶片具有形成在旋转方向的倒退侧的后缘部,上述后缘部包括位于最内周侧的第1后缘部和与上述第1后缘部的外周侧邻接的第2后缘部,构成为,当将上述第1后缘部的最内周侧的点定义为第1连接点,将上述第1后缘部与上述第2后缘部的连接点定义为第2连接点,将经过上述旋转轴和上述第1连接点的直线定义为基准线时,上述第2连接点相比上述基准线位于上述旋转方向的前进侧,或者位于上述基准线上,上述第2后缘部相比上述第2连接点朝上述旋转方向的倒退侧后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叶片的螺旋桨式风扇、具备该螺旋桨式风扇的送风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有关以实现低噪音且高效率的送风装置为目的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叶片形状,提出有若干事例。送风装置的噪音以及能量损失是因气流紊乱例如涡流而产生的。例如,出于风扇驱动用途而在内周侧上游配置的风扇电机会扰乱进入到螺旋桨式风扇的叶片上的气流。因而,在叶片的内周侧会发生气流不沿着叶片的事态,容易产生气流的紊乱以及涡流。
因而,提出了降低流动紊乱的叶片形状以及降低涡流的叶片形状。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构成:削减叶片内周的后缘部,在后缘部朝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设置凸部,使叶片面积增加而使静压上升量增加。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903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作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螺旋桨式风扇,叶片的内周侧的后缘部沿着气流的吹出方向,在后缘部产生的涡流的轴沿着经过叶片面的气流方向。因而,从前缘部到达叶片面上的涡流与在后缘部产生的涡流混合,存在直至吹出后的下游都会残留有涡流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做出的,意在获得能够降低在叶片的后缘部产生的涡流的螺旋桨式风扇、具备该螺旋桨式风扇的送风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具备:设在旋转轴上的轴部;以及设在上述轴部的外周侧的叶片,上述叶片具有形成在旋转方向的倒退侧的后缘部,上述后缘部包括:位于最内周侧的第1后缘部;以及与上述第1后缘部的外周侧邻接的第2后缘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构成为,当将上述第1后缘部的最内周侧的点定义为第1连接点,将上述第1后缘部与上述第2后缘部的连接点定义为第2连接点,将经过上述旋转轴和上述第1连接点的直线定义为基准线时,上述第2连接点相比上述基准线位于上述旋转方向的前进侧或者位于上述基准线上,上述第2后缘部相比上述第2连接点朝上述旋转方向的倒退侧后退。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螺旋桨式风扇构成为,第2连接点相比基准线位于旋转方向的前进侧或者位于基准线上,第2后缘部相比第2连接点朝旋转方向的倒退侧后退。因而,产生于第1后缘部的涡流与产生于第2后缘部的涡流相互削弱,可降低在叶片的后缘部产生的涡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螺旋桨式风扇在与旋转轴垂直的面投影的形状的图。
图3是对实施方式1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叶片的形状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对实施方式1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叶片的形状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对实施方式1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叶片的形状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螺旋桨式风扇以及电机和气流形态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936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的控制方法及车辆的控制装置
- 下一篇:终端和通信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