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组分固化型聚氨酯系组合物在审
| 申请号: | 201780088948.9 | 申请日: | 2017-03-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944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 发明(设计)人: | 平本祐也;松宫久雄;森和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08L75/04 | 分类号: | C08L75/04;C08G18/00;C08G18/10;C08G18/16;C08G18/40;C08G18/79;C08K5/5415 |
| 代理公司: | 72002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建全<国际申请>=PCT/JP2017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固化剂 主剂 多异氰酸酯化合物 异氰脲酸酯改性体 固化型聚氨酯 聚氨酯预聚物 硅烷偶联剂 混合质量比 胺催化剂 当量比 多元醇 羟基 | ||
一种双组分固化型聚氨酯系组合物,其包含主剂(A)和固化剂(B),其中,主剂(A)以规定的比率含有聚氨酯预聚物(a)、多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异氰脲酸酯改性体(b)和硅烷偶联剂(c),固化剂(B)含有规定量的具有50~500mgKOH/g的羟基值的多元醇(d)和胺催化剂(e),主剂(A)和固化剂(B)的混合质量比为3:1~10:1,并且主剂(A)和固化剂(B)中的NCO/OH基当量比为1.0~5.0。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双组分固化型聚氨酯系组合物。
背景技术
汽车的车身、前门、后门、后尾箱门、前保险杆、后保险杆、侧裙(ロツカ一モ一ル)等内外装部件一般都是使用钢板,但为了响应近年来的油耗改善要求,需要实现轻量化。因此,使用聚丙烯等塑料材料代替钢板作为汽车的内外装部件的情况有所增加。此外,聚丙烯等塑料材料与钢板相比由于强度较低,所以一般是通过添加滑石、玻璃填料等来提高强度。
作为聚丙烯等塑料制的汽车部件彼此之间的粘接剂,提出了聚氨酯系组合物。
作为聚氨酯系组合物,已知可通过空气中的湿气等来固化的被称作湿气固化型的单组分型组合物、以及由主剂和固化剂制成的双组分型组合物。其中,从粘接工序中的作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能够充分确保适用期(适用寿命(pot life)、多组分涂料中涂料因化学反应等而开始固化之前的时间)并且能够迅速固化的双组分型。
一般来说,聚丙烯基材由于表面的极性小,难以粘接,所以为了使粘接变得容易,就要对基材表面进行导入极性基团的表面处理。表面处理可应用等离子体处理、电晕处理、火焰处理等。另外,对实施了表面处理的聚丙烯基材彼此之间的粘接难以直接应用聚氨酯系组合物,所以一般是对各种聚丙烯基材进行作为前处理的底漆处理之后再应用聚氨酯系组合物。
可是,近年来,在聚氨酯系组合物的粘接中,从工序的简化和作业环境改善等观点出发,要求实现无底漆处理化。特别地,底漆处理工序的排除(去除化)在组装工序的节拍管理严格的汽车制造工序中是显著的要求。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单组分湿气固化型的无底漆粘接剂(聚氨酯系组合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317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的无底漆粘接剂由于为单组分型,因此担心固化过程中起泡或者深部固化性差。此外,所谓深部固化性,其是判断聚氨酯系组合物中没有与气氛中的水分(湿气)接触的被膜内部的固化状况的物性,用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固化被膜的厚度进行评价。
另外,从实际使用双组分固化型粘接剂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即使在改变了主剂与固化剂的混合比(配合比)的情况下也以宽广的混合比发挥优异的性能。进而,在双组分固化型粘接剂中将主剂与固化剂的混合质量比限定为1:1的情形也多,但从提高粘接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在增加了主剂的配合量时发挥优异的性能。
因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在使主剂与固化剂的混合质量比成为3:1~10:1的范围时深部固化性、速固化性和无底漆粘接性优异的双组分型聚氨酯系组合物。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人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了以下的[1]~[4]中所示的双组分固化型聚氨酯系组合物的速固化性、无底漆粘接性和耐湿热老化性优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化成株式会社,未经日立化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889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碳酸亚烷基酯和聚羟基链烷酸酯共混物
- 下一篇:水包油微乳液及其制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