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乘客约束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85927.1 | 申请日: | 2017-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823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皆川康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203 | 分类号: | B60R21/203;B62D1/185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建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乘客 约束 结构 | ||
乘客约束结构(5)具备:转向盘(300),其具有把持部(310);仪表板(500),其具有驾驶员座面板(510);以及气囊(410)。把持部(310)为非环状。气囊(410)比车辆的后方的驾驶员座面板(510)的端面即后端基准面(S)向后方展开。把持部(31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驾驶员座面板(510)的后端基准面(S)靠车辆的前方的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客约束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车辆碰撞时,气囊展开来约束乘客。驾驶员座用的气囊保存于在转向盘的中央部配置的气囊模块。在检测到碰撞时的加速度时,气囊从气囊模块展开。在展开后的气囊的车辆前方存在转向盘。从乘客作用于气囊的力被转向盘支承。转向盘为环状,因此气囊均匀地被转向盘支承。
以往的转向装置根据转向盘的旋转量而机械地使轮胎的转角变化。与此相对,最近开发了线控转向(steer by wire)技术。线控转向技术的转向装置根据转向盘的旋转量而电气地使轮胎的转角变化。即,将转向盘的旋转量转换为电信号,并将该电信号向控制部传送。控制部基于电信号来驱动马达等,使轮胎的转角变化。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373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3105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7-2530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7-2530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6-2981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线控转向技术中,不需要使转向盘以大的角度(例如360度以上)进行旋转。因此,转向盘的把持部不需要为环状。在转向盘的把持部呈非环状断开的情况下,仅在展开后的气囊的前方的一部分存在转向盘。因此,展开后的气囊的仅一部分被转向盘支承。在该情况下,期望更均匀地支承展开后的气囊。伴随于此,期望由气囊更均匀地约束乘客。
在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均匀地支承展开后的气囊的乘客约束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乘客约束结构采用了以下的方案。
(1)本发明的乘客约束结构(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乘客约束结构5)具备:转向装置(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转向盘300),其具备把持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把持部310);仪表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驾驶员座面板510);以及气囊(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气囊410),所述把持部为非环状,所述气囊比后端基准面(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后端基准面S)向后方展开,所述后端基准面是在所述把持部的上方向及左右两方向上从后方与所述仪表板相接的假想平面,所述把持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所述后端基准面靠车辆的前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把持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仪表板的后端基准面靠车辆的前方的位置。因此,展开后的气囊除了由转向装置的把持部支承以外,也由仪表板支承。因此,能够更均匀地支承展开后的气囊。另外,展开后的气囊除了由转向装置的把持部支承以外,也由配置于把持部的上方向及左右两方向的仪表板支承。因此,能够更均匀地支承展开后的气囊。
(3)在(1)或(2)所述的乘客约束结构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把持部的至少上端部的前端部配置于比所述后端基准面靠前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少气囊在从转向装置的上侧展开时与把持部的上端部的接触。因此,能够顺畅地展开气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859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