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接触受电装置的车载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85100.0 | 申请日: | 2017-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345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浅井明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L5/00 | 分类号: | B60L5/00;B60L53/12;H01F38/14;H02J50/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装置 车载 构造 | ||
受电线圈是在受电线圈的径向的中心部形成有中空部的环形线圈。受电线圈、谐振电容器、磁性构件配置在受电线圈单元的内部而形成非接触受电装置。受电线圈单元安装于作为车身的骨架构件的成员构件。受电线圈单元中的与受电线圈的中空部相对应的中空部对应部分与成员构件抵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接触受电装置的车载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包括设置于路面的非接触送电装置和搭载于车辆的非接触受电装置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非接触受电装置具有受电线圈单元。
在该专利文献1中,以跨着形成于车辆的地板的通道部的左右一对基部彼此的方式安装有所述受电线圈单元。具体而言,所述通道部和基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利用螺栓将受电线圈单元的左右两端部紧固于左右一对基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128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受电线圈单元包括受电线圈,受电线圈的径向中心部形成为中空部。因此,受电线圈单元的部位中的与受电线圈的径向中心部相对应的部分刚性比端部的刚性低。因而,左右两端部被支承的受电线圈单元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在车辆行驶时可能在上下方向上振动而产生异响。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较高地维持将受电线圈单元搭载于车辆时的保持刚性的非接触受电装置的车载构造。
在本发明的非接触受电装置的车载构造中,受电线圈单元搭载于作为车身的骨架构件的成员构件。受电线圈单元具有受电线圈。受电线圈是在径向上的中心部形成有中空部的环形线圈。受电线圈单元的部位中的与受电线圈的中空部相对应的中空部对应部分与成员构件抵接。
在本发明中,受电线圈单元的保持刚性得到提高,车辆行驶时的受电线圈单元的振动等得到减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整体图。
图2是从下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受电线圈单元的搭载部分的附近的仰视图。
图3是表示组装有第1实施方式的受电线圈单元的悬架构件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受电线圈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A是沿着图3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6B是沿着图3中的B-B线的剖视图。
图6C是沿着图3中的C-C线的剖视图。
图6D是沿着图3中的D-D线的剖视图。
图6E是沿着图3中的E-E线的剖视图。
图7是第2实施方式的受电线圈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8A是第2实施方式的受电线圈单元的剖视图,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6A相对应。
图8B是第2实施方式的受电线圈单元的剖视图,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6D相对应。
图9是将图8A中的主要部分放大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851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系统、移动体及控制方法
- 下一篇:电动车辆的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