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根据上下肢的脉搏波波形检测腹部主动脉瘤(AAA)的原理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79985.3 | 申请日: | 2017-10-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996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今村美贵;泽野井幸哉;小椋敏彦;宇津野秀夫;吉川公彦;市桥成夫;岩越真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姆龙健康医疗事业株式会社;学校法人关西大学;公立大学法人奈良县立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2 | 分类号: | A61B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11323 | 代理人: | 权鲜枝;刘宁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相位线 腹部主动脉瘤 脚踝 上臂 脉搏波波形 脉搏波传播 脉搏波信号 传递函数 判定基准 时间序列 上下肢 分类 判定 检测 创建 | ||
在本发明中,取得被测者的上臂和脚踝各自的时间序列的脉搏波信号(S11)。求出上臂与脚踝间脉搏波传播速度(S12)。算出传递函数,至少创建相位线图(S14)。将各被测者的相位线图分类为4个组中的任意一组(S16)。针对相位线图被分类为上述4个组中的任意一组后的各被测者,根据与各个组对应设定的判定基准来判定腹部主动脉瘤的有无(S17、S18)。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上下肢的脉搏波波形检测腹部主动脉瘤(AAA)的原理,更详细地,涉及判定被测者的腹部主动脉瘤的有无的测定装置、测定方法以及程序。
背景技术
主动脉瘤根据“主动脉剥离/主动脉瘤指南(2011年修订版)”(“Guidelines for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ortic Aneurysm and Aortic Dissection”,JCS2011),JCS Joint Working Group,Circulation Journal Vol.77,March 2013),定义为主动脉壁的一部分局部地扩张而形成瘤的情况、或者直径(外径)扩大到超过正常直径的1.5倍(在胸部为45mm,在腹部为30mm)的情况。作为主动脉瘤,存在图1的(A)所示的纺锤状主动脉瘤和图1的(B)所示的囊状主动脉瘤。
以往,为了评价这些动脉瘤,例如像专利文献1(特开2013-94264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提出了如下方法:将动脉瘤看作弹性管路的局部性扩张,着眼于透射过动脉瘤的脉搏波的损失并使用在上肢和下肢的2点测定出的脉搏波信号来求出传递函数,从而评价主动脉瘤的有无和/或大小。
专利文献1:特开2013-942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验证所使用的脉搏波传播模型(图2的(A)示出全身动脉的脉搏波传播模型,图2的(B)将其腹部主动脉近旁的部分放大示出。)的动脉直径比实际的生物的动脉直径细。另外,由于将对腹部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进行了再现的腹动脉的内径设定为100mm,设定成实际的腹部主动脉瘤的3倍以上而进行了验证,因此,有透射损失等传递函数的变化被过大评价的可能性。这样,在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会从临床数据偏离,评价的精度存在疑问。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通过以临床数据为基础的新的算法来精度良好地判定被测者的腹部主动脉瘤的有无的测定装置、测定方法以及程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测定装置
是判定被测者的腹部主动脉瘤的有无的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脉搏波信号取得部,其取得上述被测者的上臂和脚踝各自的时间序列的脉搏波信号;
脉搏波传播速度算出部,其基于上述上臂的脉搏波信号和上述脚踝的脉搏波信号求出上臂与脚踝间脉搏波传播速度;
传递函数算出部,其根据上述上臂的脉搏波信号和上述脚踝的脉搏波信号算出传递函数,至少创建相位线图;
相位线图分类部,其将各被测者的相位线图分类为4个组中的任意一组,该相位线图分类部在表示有上述相位线图的频率对相位平面上,设定与上述上臂与脚踝间脉搏波传播速度对应地倾斜的表示相位延迟的baPWV线,将各被测者的相位线图分类为:
相位线图沿着上述baPWV线的第1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姆龙健康医疗事业株式会社;学校法人关西大学;公立大学法人奈良县立医科大学,未经欧姆龙健康医疗事业株式会社;学校法人关西大学;公立大学法人奈良县立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799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心律失常检测的学习技术
- 下一篇:信息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