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高机械负载能力的热解耦管道保持件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79194.0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01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I·库尔特;R·狄博特;S·霍夫曼;S·A·斯塔佩 | 申请(专利权)人: | 巴斯夫欧洲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9/12 | 分类号: | F16L59/12;F16L59/135;F16L3/10;F16L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牛晓玲;吴鹏 |
地址: | 德国莱茵河***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承件 支脚部 支脚 腹板 管道保持件 绝缘元件 支承元件 支承装置 机械负载能力 管道安装 互相连接 紧固元件 中间空间 力锁合 上端处 耐压 热解 托座 下端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管道安装在支承装置上的管道保持件,其包括:两个相互间隔开并且分别能够与支承装置连接的支脚支承件;支承元件,其具有腹板、在腹板的上端处的管道托座和在腹板的下端处的支脚部,其中支脚部设置在支脚支承件之间的中间空间中;以及至少一个耐压绝缘元件,其设置在第一支脚支承件与支脚部之间以及第二支脚支承件和支承元件的支脚部之间,其中支脚支承件、绝缘元件和支脚部通过至少一个紧固元件以力锁合的方式互相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管道安装在支承装置/支座/支架上的管道保持件,其包括:两个相互间隔开并且分别能够连接到支承装置的支脚支承件/脚撑;支承元件,其具有腹板、在腹板的上端处的管道托座和在腹板的下端处的支脚部,其中支脚部设置在支脚支承件之间的中间空间中;以及至少一个耐压绝缘元件,其设置在第一支脚支承件与支脚部之间以及第二支脚支承件与支脚部之间,其中支脚支承件、绝缘元件和支脚部通过至少一个紧固元件以力锁合方式互相连接。
背景技术
通用管道保持件用于各种应用中。这种类型的管道保持件通常特别用于电站技术或加工行业中,以便将供热介质流过的管线紧固在工厂部件或基础设施上。在这种情况下,在管线中的温度高于管线周围的环境温度的流体介质被称为热的。需要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减少从在管线中输送的介质到环境的热传递,特别是考虑到能量效率,但在许多情况下还出于安全原因,例如在潜在爆炸性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代表管线与管线紧固于其上的部件的支承面之间的连接的管道保持件是特别相关的。
在现有技术中仍然广泛使用钢管道保持件,其直接紧固在管线和支承面上。这种类型的管道保持件的示例示于图1和图2中。因此,在这些情况下,由于钢材的高导热性所导致的热传递很高。
为了实现热传递的抑制,在现有技术中已知在连接点处设置一层绝热材料,例如在管线与管道保持件之间,或者在管道保持件与管道保持件紧固到其上的部件的支承面之间。该措施确实引起从介质到环境的热传递的抑制,但是这种类型的结构在生产技术方面或出于成本原因通常是不利的。可以看到的又一个缺点是,所使用的绝缘材料的刚性和抗扭刚度通常小于管道保持件的材料,这导致管道安装的整个系统能够吸收比非绝缘变体低的负荷。取决于要吸收的负荷,后者基本上取决于管道直径、管道几何形状、材料选择和流过管道的介质,以这种方式绝缘的管道保持件只能用作浮动支承装置而不是用作固定支承装置,固定支承装置也能够在管线轴线方向上吸收很大的力。
虽然浮动支承装置允许管道在所有空间方向上移动,包括从保持件上提升管道,但是导向支承装置仅允许在管道轴线方向上的移动。这里的横向移动——正如从保持件上提升管道那样——通过管道的安装件被阻止。在固定支承装置的情况下,最终也抑制了在管道轴线方向上的移动,这通常通过管道与管道保持件之间的力锁合连接来实现。
在第一和未审查的出版物DE 10 2014 109 599 A1中描述了一种管道保持件系统,其原则上也适合作为固定支承装置并且在此显示出良好的隔热性。这里的管线由支承装置保持,该支承装置由两个成形部件组成,这两个成形部件以力锁合和形状配合的方式彼此连接。然而,例如,可以由金属板冲压和弯曲而成的所述成形部件的更简单制造的优点与在高轴向和径向负荷下的机械稳定性方面的减少相关联。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以如下方式改进通用管道保持件:一方面进一步减少从在管线中输送的介质到环境的热传递,并且另一方面管道保持件还承受在轴向方向上的高机械负荷以及径向和横向负荷。此外,该管道保持件的制造简单,并且在生产方面具有成本效益。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保持件来解决。该管道保持件的有利设计实施例在权利要求2至10中陈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巴斯夫欧洲公司,未经巴斯夫欧洲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791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