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臭氧发生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79051.X | 申请日: | 2017-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143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桥本美智子;村田隆昭;久保贵惠;冲田裕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东芝基础设施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1B13/11 | 分类号: | C01B13/11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庞乃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端板 电介质部 供电部件 导电膜 金属电极 臭氧发生器 开口 中心轴 导电膜电气 端部延伸 相对配置 电间隙 金属电 两端部 内表面 闭口 配置 开放 | ||
本发明的臭氧发生器具备第1端板、第2端板、金属电极、电介质部、导电膜和供电部件。第2端板与所述第1端板相对配置。金属电极为两端部保持在所述第1端板和所述第2端板上的管状。电介质部为与所述金属电极之间隔开放电间隙配置在所述金属电极的内部、所述第1端板一侧开口、所述第2端板一侧闭口的管状。导电膜设置在所述电介质部的内表面上。供电部件与所述导电膜电气连接。在所述电介质部的中心轴方向上,所述导电膜和所述供电部件中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1端板为相同的位置。在所述电介质部的中心轴方向上,所述导电膜和所述供电部件的所述电介质部开口一侧的端部延伸到比所述第1端板靠所述电介质部的开口一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臭氧发生器。
背景技术
臭氧发生器具备两端被保持在端板上的管状金属电极、设置在金属电极内部、具有配置于管状电介质内部的导电膜的放电管、以及与导电膜连接的供电部件。臭氧发生器通过使金属电极与导电膜之间的放电间隙产生无声放电而生成臭氧。生成的臭氧用于纯净水的高度处理,工业废水、下水的净化、杀菌、氧化、脱色及脱臭等多种用途。
在这样的臭氧发生器中,通过在一直到产生无声放电所必须的端板的位置设置导电膜和供电部件来确保放电区域。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44425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上述臭氧发生器中,由于在导电膜及供电部件的外侧端部到端板等之间产生电场,因此存在产生异常放电、结构部件老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达到发明目的,实施方式的臭氧发生器具备第1端板、第2端板、金属电极、电介质部、导电膜和供电部件。第2端板与所述第1端板相对配置。金属电极为两端部保持在所述第1端板和所述第2端板上的管状。电介质部为与所述金属电极之间隔开放电间隙地配置在所述金属电极的内部、所述第1端板一侧开口、所述第2端板一侧闭口的管状。导电膜设置在所述电介质部的内表面上。供电部件与所述导电膜电气连接。在所述电介质部的中心轴方向上,所述导电膜和所述供电部件中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1端板为相同的位置。在所述电介质部的中心轴方向上,所述导电膜和所述供电部件的所述电介质部开口一侧的端部延伸到比所述第1端板靠所述电介质部的开口一侧。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发生器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第1实施方式的电介质电极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3为第2实施方式的电介质电极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4为第3实施方式的电介质电极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5为表示第1实施例的第1模拟实验结果的图;
图6为表示第1比较例的第1模拟实验结果的图;
图7为表示第2比较例的第1模拟实验结果的图;
图8为标示了图5~图7的第1模拟实验结果的图表;
图9为标示了基于第3实施方式实施例的第2模拟实验结果的最大电场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举例说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包含相同的结构要素。由此,下面对相同的结构要素添加共同的标记并部分省略重复的说明。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包含的部分可以与其他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对应部分替换构成。并且,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包含的部分的结构和位置等除非特别提及,与其他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是相同的。
〈第1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东芝基础设施系统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东芝;东芝基础设施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790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臭氧发生器的方法
- 下一篇:四氟化硫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