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和锂离子二次电池在审
| 申请号: | 201780076107.6 | 申请日: | 2017-1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503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 发明(设计)人: | 西村悦子;阿部诚;野家明彦;加贺祐介;直江和明;尼崎新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 主分类号: | H01M4/13 | 分类号: | H01M4/13;H01M4/6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二次电池 纳米纤维 电解质 离子液体 半固体 锂盐 电极活性物质 聚丙烯酸酯类 电极合剂层 纤维素类 有机溶剂 电解液 孔隙率 细孔径 电极 树脂 渗出 线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能够防止电解液从电极渗出。本发明的包含电极活性物质和半固体电解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中半固体电解质包含有机溶剂或离子液体和锂盐,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包含纳米纤维,纳米纤维是纤维素类或聚丙烯酸酯类的树脂,纳米纤维的线径在0.01μm以上1μm以下,用水银孔隙率计测定的、从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中除去离子液体和锂盐后的电极合剂层的细孔径的平均值在0.001μm以上0.5μm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作为电动车用和电力贮存用的电池受到了关注。特别是,电动车中,存在不搭载发动机的零排放电动车(电池式电动车、BatteryElectric Vehicle(以下记作BEV))、搭载了发动机和二次电池两者的混合电动车、以及从系统电源充电的插电式电动车。特别是,BEV中,为了增大一次充电行驶距离,要求高能量密度的蓄电池。但是,现有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需要附加电池的冷却机构,电池系统全体上能量密度减小这一点成为课题。如果能够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耐热性,省略冷却机构,则能够解决上述课题。
为了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耐热性,需要改良现有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使用的有机电解液。其一种解决方案是将有机电解液变更为耐热性优良的电解质的方法,该电解质是在离子液体中溶解了锂盐的液体。
作为与此相关的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公开了包括纤维状树脂骨骼基材和活性物质,在上述纤维状树脂骨骼基材的空隙中分散活性物质而构成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层。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具有包括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包括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和非水电解质,其特征在于:上述正极和上述负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含有纤维素纤维,上述纤维素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粗度为0.01~50μm,并且长度L相对于粗细T的比(L/T)在5倍以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15/53199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606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通常的有机电解液即使被电极或多孔质隔膜吸收,电解液也会因较小的压力而渗出。任一现有技术中,电解液的保持性都不充分,电解液会从电极渗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防止电解液从电极渗出。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特征,例如如下所述。
一种具有电极活性物质和半固体电解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中半固体电解质包含有机溶剂或离子液体和锂盐;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包含纳米纤维;纳米纤维是纤维素类或聚丙烯酸酯类的树脂;纳米纤维的线径在0.01μm以上1μm以下;用水银孔隙率计测定的、从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中除去离子液体和锂盐后的电极合剂层的细孔径的平均值在0.001μm以下0.5μm以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电解液从电极渗出。上述以外的课题、结构和效果将通过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而说明。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截面结构。
图2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结果。
图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761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