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信用电线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75209.6 | 申请日: | 201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629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发明(设计)人: | 上柿亮真;田口欣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B11/02 | 分类号: | H01B11/02;H01B7/18;H01B11/0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高培培;车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信 用电 | ||
提供一种模式转换特性优异的通信用电线。通信用电线(1)具有:双绞线(10),由一对绝缘电线(11、11)绞合而成,该绝缘电线由导体(12)和包覆该导体(12)的外周的绝缘包覆层(13)构成;以及护套(30),包覆双绞线(10)的外周且由绝缘材料构成,护套(30)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0.0001以上。在通信用电线(1)中,护套(30)的介电损耗角正切比绝缘包覆层(13)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用电线,更详细而言,涉及能够在汽车等中用于高速通信的通信用电线。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领域中,高速通信的需求增加。在用于高速通信的电线中,要求特性阻抗等各种传输特性满足规定的水准。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通信用屏蔽电线,其具备:双绞线,使具备导体和包覆该导体的绝缘体的一对绝缘线芯绞合而成;屏蔽用的金属箔屏蔽件,包覆该双绞线;接地用电线,相对于该金属箔屏蔽件导通;以及护套,覆盖上述整体,并且,所述通信用屏蔽电线构成为特性阻抗值为100±10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25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用于汽车等的通信用电线中,不仅要求特性阻抗,还要求各种传输特性处于规定的水准。作为这种传输特性,可以举出透过模式转换特性、反射模式转换特性等模式转换特性。根据本发明人的见解,通信用电线的模式转换特性大幅依赖于绝缘包覆层、护套等构成通信用电线的聚合物材料的物性。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模式转换特性优异的通信用电线。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通信用电线具有:双绞线,由一对绝缘电线绞合而成,该绝缘电线由导体和包覆该导体的外周的绝缘包覆层构成;以及护套,包覆所述双绞线的外周且由绝缘材料构成,所述护套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0.0001以上。
在此,优选的是,所述护套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0.08以下。另外,优选的是,所述护套的介电损耗角正切比所述绝缘包覆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大。并且,优选的是,所述护套具有外层和设置于所述外层的内侧的内层,所述外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比所述内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大。
发明效果
在上述发明的通信用电线中,包覆双绞线的外周的护套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0.0001以上。通过增大护套的介电损耗角正切,能够通过护套的介电损失而有效地衰减在通信用电线的周围的接地电位与双绞线之间产生的耦合(coupling)。其结果是,能够将透过模式转换的值设为46dB以上那样的高的水准。
在此,在护套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0.08以下的情况下,在通信用电线中,能够将传输的信号的衰减抑制得小,容易避免由信号的衰减引起的通信不良。
另外,在护套的介电损耗角正切比绝缘包覆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大的情况下,在通信用电线中,容易兼顾与接地电位的耦合的减少和信号衰减的抑制。
并且,在护套具有外层和设置于外层的内侧的内层且外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比内层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大的情况下,相对远离双绞线的外层由介电损耗角正切大的材料构成,由此能够使与接地电位的耦合有效地衰减。另一方面,相对靠近双绞线的内层由介电损耗角正切小的材料构成,由此能够将在双绞线中传输的信号的衰减抑制得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用电线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第一变形方式的通信用电线的剖视图,将护套设置为实心套。
图3是示出第二变形方式的通信用电线的剖视图,护套为双层构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752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3D NAND的智能刷新
- 下一篇:电抗器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