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保护元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780066827.4 | 申请日: | 2017-11-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15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 发明(设计)人: | 木村裕二;川津雅巳 | 申请(专利权)人: | 迪睿合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H85/05 | 分类号: | H01H85/05;H01H37/76;H05K1/02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何欣亭;张金金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保护 元件 | ||
1.一种保护元件,具备:
绝缘基板;
发热体,在上述绝缘基板的相对置的一对侧缘之间形成;
第1发热体电极,设置在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对侧缘的一个侧缘侧,与上述发热体电连接,并且形成有孔部;
第2发热体电极,设置在上述一对侧缘的另一个侧缘侧,与上述发热体电连接;以及
可熔导体,因上述发热体的发热而熔断,从而截断电流路径,
上述发热体的中心从自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个侧缘到上述另一个侧缘为止的距离的中间的位置偏向上述另一个侧缘侧,
其中,B/(D+E)为0.20以上,其中,
B:是指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与设置在上述第1发热体电极的上述孔部的外缘的最短距离,或者在具有多个上述孔部的情况下,是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与位于最靠上述发热体侧的上述孔部的外缘的最短距离;
D:通过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间的中心部的与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平行的中心线和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的距离;
E:通过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间的中心部的与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平行的中心线和上述发热体的上述另一个侧缘侧的端部的距离。
2.一种保护元件,具备:
绝缘基板;
发热体,在上述绝缘基板的相对置的一对侧缘之间形成;
第1发热体电极,设置在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对侧缘的一个侧缘侧,与上述发热体电连接,并且形成有孔部;
第2发热体电极,设置在上述一对侧缘的另一个侧缘侧,与上述发热体电连接;以及
可熔导体,因上述发热体的发热而熔断,从而截断电流路径,
上述发热体的中心从自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个侧缘到上述另一个侧缘为止的距离的中间的位置偏向上述另一个侧缘侧,
其中,B/G为1.0以上,其中,
B:是指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与设置在上述第1发热体电极的上述孔部的外缘的最短距离,或者在具有多个上述孔部的情况下,是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与位于最靠上述发热体侧的上述孔部的外缘的最短距离;
G:以矩形状形成的上述发热体的宽度。
3.一种保护元件,具备:
绝缘基板;
发热体,在上述绝缘基板的相对置的一对侧缘之间形成;
第1发热体电极,设置在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对侧缘的一个侧缘侧,与上述发热体电连接,并且形成有孔部;
第2发热体电极,设置在上述一对侧缘的另一个侧缘侧,与上述发热体电连接;以及
可熔导体,因上述发热体的发热而熔断,从而截断电流路径,
上述发热体的中心从自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个侧缘到上述另一个侧缘为止的距离的中间的位置偏向上述另一个侧缘侧,
其中,B/(G/(D+E))为6.0以上,其中,
B:是指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与设置在上述第1发热体电极的上述孔部的外缘的最短距离,或者在具有多个上述孔部的情况下,是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与位于最靠上述发热体侧的上述孔部的外缘的最短距离;
D:通过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间的中心部的与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平行的中心线和上述发热体的上述一个侧缘侧的端部的距离;
E:通过上述绝缘基板的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间的中心部的与上述一个及另一个侧缘平行的中心线和上述发热体的上述另一个侧缘侧的端部的距离;
G:以矩形状形成的上述发热体的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迪睿合株式会社,未经迪睿合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6682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