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780061740.8 | 申请日: | 2017-10-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913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 发明(设计)人: | 大福和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普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2F1/1343 | 分类号: | G02F1/1343;F21S2/00;G02F1/1333;G02F1/13357;F21Y115/1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赛恩倍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34 | 代理人: | 汪飞亚;习冬梅 |
| 地址: | 日本国大***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像素部 背光源装置 光透射率 液晶面板 导光板 显示面 液晶显示装置 入光端面 外周端面 显示图像 显示装置 出光板 反射光 透射 配置 构架 包围 | ||
液晶显示装置(10)包括背光源装置(12)和利用来自背光源装置(12)的光在显示面(11DS)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11),背光源装置(12)至少包括LED(13)、具有入光端面(15a)及出光板面(15b)的导光板(15)、和包围导光板(15)的外周端面并反射光的构架,液晶面板(11)具有透射来自背光源装置(12)的光的多个像素部(11PX),多个像素部(11PX)中的配置于显示面(11DS)端侧的端侧像素部(11PXE)的光透射率,低于与端侧像素部(11PXE)相比配置于中央侧的中央侧像素部(11PXC)的光透射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例,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构造。该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背光源,其包含光源及光学部件,朝向液晶显示面板出射光;以及底盘,其具有上边部、下边部、左边部及右边部这四个边部,保持液晶显示面板和/或背光源。底盘的四个边部中的至少一个边部由光反射率相对较低的第一材料形成,其余边部由光反射率相对较高的第二材料形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815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底盘包含由光反射率相对较低的第一材料形成的边部,因此背光源的出射光的亮度对应于由该边部吸收光的量而降低,光的利用效率变差。另外,在制造底盘时,由于使用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进行双色成形,因此还存在制造成本变高的问题。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良好地保持光的利用效率的同时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所述照明装置的光将图像显示在显示面上的显示面板,所述照明装置至少包括:光源;导光板,其具有入光端面和出光板面,其中,该入光端面由外周端面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使所述光源的光入射,该出光板面由一对板面中的某一个构成,使光出射;以及框状反射部件,其以包围所述导光板的外周端面的方式形成为框状,并反射光,所述显示面板具有透射来自所述照明装置的光的多个像素部,所述多个像素部中的配置于所述显示面的端侧的端侧像素部的光透射率,低于与所述端侧像素部相比配置于中央侧的所述中央侧像素部的光透射率。
根据上述方式,从光源发出的光若入射至导光板的入光端面,则在导光板内传播后从出光板面出射,并被用于在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上的图像显示。在这里,存在在导光板内传播的光在到达导光板的构成外周端面的某一端面时从该端面出射的情况,但该出射光由包围导光板的外周端面的框状反射部件反射而再次入射至导光板的端面。朝向端面的再入射光的相对于端面的入射角容易杂乱,因此容易立即从出光板面出射,由此,存在在出光板面的端侧出射光量局部增多的可能。
关于这一点,利用来自照明装置的光将图像显示在显示面上的显示面板,以多个像素部中的配置于显示面端侧的端侧像素部的光透射率低于中央侧像素部的光透射率的方式构成,因此,即使从导光板的出光板面出射的出射光量在端侧局部增多,端侧像素部处的光的透射也与中央侧像素部相比被抑制,由此,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上的中央侧与端侧之间可能产生的出射光量的差被缓和。按照这种方式,由于能够利用显示面板的端侧像素部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因此可以不像以往那样使构成照明装置的框状反射部件局部低光反射率化,光的利用效率更加良好。另外,可以不像以往那样利用双色成形法制造框状反射部件,因此能够使制造成本降低。并且,上述的“光透射率”是透射光量除以入射光量得到的比率。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普株式会社,未经夏普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617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