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57664.3 | 申请日: | 2017-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160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大见康光;义则毅;竹内雅之;三浦功嗣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H01L23/427;H05K7/2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徐颖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设备 温度 调节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且能够提高车辆搭载性和车辆搭载的自由度的使用了多个热虹吸回路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第一热虹吸回路(10)具有第一蒸发器(11)和第一通路(12),该第一通路(12)通过从第一对象设备(BP1)吸热而蒸发的工作流体的蒸发潜热来冷却第一对象设备(BP1),该第一通路与该第一蒸发器(11)连通。第二热虹吸回路(20)具备第二蒸发器(21)和第二通路(22),该第二蒸发器(21)通过从第二对象设备(BP2)吸热而蒸发的工作流体的蒸发潜热来冷却第二对象设备(BP2),该第二通路(22)与该第二蒸发器(21)连通。主冷凝器(40)具有设于第一通路(12)的第一热交换部(120)和设于第二通路(22)的第二热交换部(220),并构成为使以下流体进行热交换:在第一热交换部(120)中流动的工作流体、在第二热交换部(220)中流动的工作流体、以及规定的冷热供给介质。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以2016年10月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6-198094号为基础,将其记载内容作为参照引入此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调节对象设备的温度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对使用热虹吸回路作为调节搭载于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力汽车等电动车辆的蓄电装置等电气设备的温度的技术进行了研究。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是一种热虹吸回路,通过配管使蒸发器和冷凝器连接,并在该蒸发器和冷凝器中封入有工作流体,该蒸发器设于作为进行温度调节的对象设备的电池的侧面,该冷凝器设于该蒸发器的上方。该热虹吸回路中,当电池发热时,蒸发器内的工作流体沸腾,并通过此时的蒸发潜热冷却电池。在蒸发器沸腾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在配管内中上升,流入冷凝器。冷凝器通过与规定的冷热供给介质的热交换使该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在冷凝器冷凝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利用其自重在配管内下降,流入蒸发器。通过这样的工作流体的自然循环来进行作为对象设备的电池的冷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942943号公报
并且,由于搭载于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的体型和重量较大,有时配置于底板下、座席下或者行李室下等车体的多个部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冷却搭载于多个部位的电池,在车辆搭载多个热虹吸回路。在这种情况下,在搭载于车辆的多个部位的电池中存在高低差,因此若将多个热虹吸回路的蒸发器彼此或者冷凝器彼此串联地连接,则由于在沿着车体的配管的布置产生高低差,因此产生工作流体的循环变差等问题。
另一方面,当在车体的多个部位分别独立地配置多个热虹吸回路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发动机室内需要用于搭载多个热虹吸回路所具备的多个冷凝器的空间,并且,在多个部位需要供给冷热供给介质的设备,该冷热供给介质用于与在该多个冷凝器中流动的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此外,用于连接热虹吸回路的蒸发器和冷凝器的配管变长,该配管的布置变得复杂。尤其是,热虹吸回路中,由于从冷凝器向蒸发器流动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利用自重流动,因此考虑了上下位置关系的配管的布置是困难的。
此外,当根据车辆类型增减搭载于车辆的电池的数量时,有可能增大与之对应的多个热虹吸回路的部件数量和设计工时。因此,在使用多个热虹吸回路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中,期望减少部件数量,并且通过结构的简单化提高车辆搭载性以及车辆搭载的自由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且提高车辆搭载性和车辆搭载的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一种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用于调节多个对象设备的温度,具备:
第一热虹吸回路,该第一热虹吸回路具有第一蒸发器和第一通路,所述第一蒸发器通过从第一对象设备吸热而蒸发的工作流体的蒸发潜热来冷却所述第一对象设备,所述第一通路与所述第一蒸发器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576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