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造形用油墨组和使用其的光造形物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56679.8 | 申请日: | 201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153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3 |
发明(设计)人: | 太田浩史;奥城圭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麦克赛尔控股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64/112 | 分类号: | B29C64/112;B29C64/40;B33Y10/00;B33Y7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钟晶;金鲜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材 固化物 光造形 接触角 油墨组 组合物固化 光造形法 排出 造形 制造 | ||
本发明涉及的光造形用油墨组是包含支撑材用组合物和模型材用组合物的光造形用油墨组,该支撑材用组合物用于通过喷墨光造形法来造形支撑材,该模型材用组合物用于通过喷墨光造形法来造形模型材;对使前述支撑材用组合物固化而成的支撑材固化物排出前述支撑材用组合物时,将前述支撑材用组合物着落于前述支撑材固化物上0.3秒后的、前述支撑材用组合物相对于前述支撑材固化物的接触角设为SS,在对使前述支撑材用组合物固化而成的支撑材固化物排出前述模型材用组合物时,将前述模型材用组合物着落于前述支撑材固化物上0.3秒后的、前述模型材用组合物相对于前述支撑材固化物的接触角设为SM,则前述接触角SS和前述接触角SM为25度以上35度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通过喷墨光造形法来造形支撑材和模型材的光造形用油墨组和使用其的光造形物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出了使用3D打印机来制作造形物的多种方式。其中,已知使用了利用3D打印机的喷墨技术的喷墨光造形法。喷墨光造形法是对由喷墨头排出的固化性油墨照射紫外线等光,使其固化、层叠而制作造形物的方式。喷墨光造形法由于是排出固化性油墨的微细液滴而形成层叠面,因此能够以高精度形成平滑表面的造形物,适合于制作要求精度的造形物。
例如,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模型材用组合物和支撑材用组合物,该模型材用组合物包含单官能乙烯性不饱和单体、不含氨基甲酸酯基的多官能乙烯性不饱和单体、含有氨基甲酸酯基的多官能乙烯性不饱和单体和光聚合引发剂,该支撑材用组合物包含水溶性单官能乙烯性不饱和单体、含氧亚丙基的环氧烷加成物和光聚合引发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使用将上述模型材用组合物和上述支撑材用组合物组合得到的二液型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而成的光造形品的造形精度优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112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中,对于将上述二液型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实际由喷墨打印机排出并照射紫外线而形成光造形品时的光造形品的造形精度,完全没有研究。因此,对于通过喷墨光造形法实际形成光造形品时的光造形品的造形精度,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状而完成,提供一种包含支撑材用组合物和模型材用组合物的光造形用油墨组,其用于通过喷墨光造形法来形成造形精度优异的光造形物。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光造形用油墨组为一种包含支撑材用组合物和模型材用组合物的光造形用油墨组,该支撑材用组合物用于通过喷墨光造形法来造形支撑材,该模型材用组合物用于通过喷墨光造形法来造形模型材,其中,如下设定的接触角SS和接触角SM为25度以上35度以下:对使前述支撑材用组合物固化而成的支撑材固化物排出前述支撑材用组合物时,将前述支撑材用组合物着落于前述支撑材固化物上0.3秒后的、前述支撑材用组合物相对于前述支撑材固化物的接触角设为SS;对使前述支撑材用组合物固化而成的支撑材固化物排出前述模型材用组合物时,将前述模型材用组合物着落于前述支撑材固化物上0.3秒后的、前述模型材用组合物相对于前述支撑材固化物的接触角设为SM。
本发明的光造形物的制造方法为使用上述本发明光造形用油墨组的光造形物的制造方法,包含:使用喷墨打印机从前述光造形用油墨组排出油墨后,照射能量射线,重复以上操作而形成由支撑材和模型材构成的光造形物前驱体的工序;以及通过将前述光造形物前驱体浸渍于水中而溶解除去支撑材的工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通过喷墨光造形法形成造形精度优异的光造形物的光造形用油墨组。
附图说明
[图1]图1为表示对支撑材固化物排出支撑材用组合物和模型材用组合物的状态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麦克赛尔控股株式会社,未经麦克赛尔控股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566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借助于3D打印的包覆模制
- 下一篇:三维物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