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用隔膜、电极体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54369.2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617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辻本润;水野直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50/414 | 分类号: | H01M50/4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褚瑶杨;庞东成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隔膜 电极 水电 二次 | ||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粘接性和耐短路性优异的电池用隔膜。本发明为一种电池用隔膜,其具备聚烯烃微多孔膜和层积在上述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多孔层,多孔层含有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A)、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B)和无机颗粒,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A)具有0.3mol%以上、5.0mol%以下的六氟丙烯单元,重均分子量为90万以上、200万以下,并且含有亲水基,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B)具有大于5.0mol%且为8.0mol%以下的六氟丙烯单元,重均分子量为10万以上75万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用隔膜、电极体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尤其是其中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被用于移动电话、便携信息终端等小型电子设备并得到广泛普及。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方式,例如可以举出圆筒形电池、方形电池、叠层形电池等。通常,这些电池具有下述构成:在外包装体中收纳有电极体和非水电解液,电极体是将正极和负极夹着隔膜进行配置而成的。作为电极体的结构,例如可以举出将正极和负极夹着隔膜层积而成的层积电极体、将正极和负极夹着隔膜卷绕成旋涡状而成的卷绕电极体等。
以往,作为电池用隔膜,主要使用由聚烯烃树脂构成的微多孔膜。由聚烯烃树脂构成的微多孔质膜具有所谓的关闭功能,因此在电池的异常发热时通过将隔膜的细孔闭塞,能够抑制电流的流动,防止起火等。
近年来,对于电池用隔膜,进行了通过在由聚烯烃树脂构成的层的一个面或两个面上设置聚烯烃树脂以外的其他层来提高电池特性的尝试。例如,提出了在由聚烯烃树脂构成的层的一个面或两个面上设置含有氟树脂的多孔层的电池用隔膜。另外已知,通过在多孔层中添加无机颗粒,即使在因事故等而使锐利的金属贯穿于电池、发生紧急短路而发热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隔膜的熔融收缩,能够抑制电极间的短路部的扩大。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电极体,其具备正极、负极、由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构成的三层隔膜、以及配置在这些电极与隔膜之间的由聚偏二氟乙烯和氧化铝粉末构成的粘接性树脂层。
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实施例1中记载了一种隔膜,其是将VdF-HFP共聚物(HFP单元0.6摩尔%)和VdF-HFP共聚物(重均分子量47万、HFP单元4.8摩尔%)溶解在二甲基乙酰胺和三丙二醇溶液中,将其涂布在聚乙烯微多孔膜上形成多孔层而成的。
另外,在专利文献3的实施例1中记载了一种隔膜,其是将PVdF(重均分子量50万)和VdF-HFP共聚物(重均分子量40万、HFP单元5摩尔%)溶解在二甲基乙酰胺和三丙二醇溶液中,将其涂布在聚乙烯微多孔膜上形成多孔层而成的。
另外,在专利文献4的实施例1中记载了一种隔膜,其是将PVdF(重均分子量70万)和VdF-HFP共聚物(重均分子量47万、HFP单元4.8摩尔%)溶解在二甲基乙酰胺和三丙二醇溶液中,将其涂布在聚乙烯微多孔膜上形成多孔层而成的。
另外,在专利文献5的实施例1中记载了一种隔膜,其是将PVdF(重均分子量35万)和VdF-HFP共聚物(重均分子量27万、HFP共聚4.8摩尔%)溶解在二甲基乙酰胺和三丙二醇溶液中,将其涂布在聚乙烯微多孔膜上形成多孔层而成的。
另外,在专利文献6的实施例23中记载了一种隔膜,其是将VdF-HFP共聚物(重均分子量193万、HFP单元1.1摩尔%)和VdF-HFP共聚物(重均分子量47万、HFP单元4.8摩尔%)溶解在二甲基乙酰胺和三丙二醇溶液中,进一步添加氢氧化铝制作涂布液,将其涂布在聚乙烯微多孔膜上形成多孔层而成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再表1999-036981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282179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5282180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543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