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定向泡沫体膨胀的桥带和用于密封汽车车身的塑料部件或金属板中的孔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80051261.8 | 申请日: | 2017-08-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040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 发明(设计)人: | A.迈耶;R.法隆;P.博克尔;E.塞德莱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莎欧洲股份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J7/20 | 分类号: | C09J7/20;B32B5/02;B32B7/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王丹丹;宋莉 |
| 地址: | 德国诺***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桥带 发泡 泡沫体膨胀 背衬 胶粘剂涂层 背衬材料 密封汽车 塑料部件 金属板 密闭孔 密封孔 泡沫体 基底 可用 车身 加热 涂料 分发 施加 | ||
具有定向泡沫体膨胀的桥带包括可热发泡成分,所述桥带可用于将涂料通过带中的孔施加至带之下的基底,此后可通过加热以使可发泡成分发泡并使泡沫体密闭孔来密封孔。所述桥带包括由两个背衬材料包裹的可发泡成分,其中在一个背衬的外侧上具有胶粘剂涂层,由此两个背衬相互固定。
本发明涉及桥带以及所述桥带用于永久性密封开口如孔(特别地在汽车车身的塑料部件或金属板(钣金件)中,在这样的金属片或塑料部件的所谓电泳涂覆(电镀,e-coating)之前或之后)的用途。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汽车车辆的OEM(原始设备制造商)需要密封车辆中的开口如孔和接缝来防止各种环境成分(如水、污垢等)进入开口,以帮助避免腐蚀和噪音。对于大多数应用,使用腻子、可泵送材料、塞子、丁基合成橡胶(Butyl)或其它类型的密封贴片。然而,这些材料的大多数必须在电泳涂覆之后施加以允许根据需要在密封空腔之前涂覆内腔。
当例如汽车车身穿过油漆干燥炉时,作为汽车车身的最终饰面的一部分,一些用于此目的的材料将收缩,且这样的收缩可产生进入先前密封的开口的泄漏。
此外,一些需要密封的开口位于在车辆被焊接在一起之后无法触及的区域中。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克服前述困难:提供可在电泳涂覆之前或之后施加至这样的开口的密封带,其即使在将密封带施加在开口上之后也允许电泳涂覆开口内的空腔,并随后为这样的开口提供有效的密封。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提供如下的桥带,其可被模切形成合适尺寸的贴片以覆盖这样的开口,并且如果在金属板或塑料部件的电泳涂覆之前施加,则其允许电泳涂覆流体穿过贴片并进入空腔中,以及过量的电泳涂覆流体可通过其从所述空腔排出。
本发明的桥带由两个背衬/载体以及在其间的可发泡成分(组合物)的层构成,所述背衬/载体由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布、羊毛、膜......)制成。一个或两个背衬/载体可任选地具有胶粘剂涂层或双面胶带,即面向内侧的“转移带”,以固定可发泡成分。另外,一个背衬/载体具有胶粘剂涂层或双面胶带,即在外侧上的“转移带”。出于保护和处理的目的,外涂层可被剥离衬垫覆盖。如果要将所述带在电泳涂覆之前施加,则使该带穿孔有多个孔,以允许电子涂覆流体穿过这些孔。两个背衬/载体通过薄(细)丝、线或销相互固定,使得可发泡成分在膨胀期间在xy方向上(即平行于背衬/载体层)朝着孔定向以封闭这些孔。固定防止层压体在z方向上(即垂直于层)膨胀。优选地,具有外部胶粘剂涂层或转移带的背衬/载体的尺寸略小于层压体的其余部分(即泡沫体和第二背衬),因此可发泡组分可沿着桥带边缘附接基底(金属或塑料部件)。
当将桥带贴片施加在金属板或塑料部件中的开口之上时,电泳涂覆流体可穿过贴片中的孔并进入开口之下的空腔中。
当由此处理的金属板或塑料部件经受热处理(例如在电泳涂层或油漆的炉干燥期间发生)时,可发泡成分发泡并且在xy方向上膨胀以封闭贴片中的所有孔(如果存在的话),以及在带/贴片的所有边缘处和之上膨胀以密封边缘并使模切贴片粘合至金属板基底或塑料部件的主体。
以类似的方式,可将带贴片施加至金属板或塑料基底中的空隙,然后进行热处理以使泡沫体膨胀并密封空隙。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在下图中说明本发明的具有定向泡沫体膨胀的桥带的若干实施方式的构造,其中:
图1示出具有如下层的本发明的桥带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层1是在胶粘剂涂覆的背衬上的剥离衬垫(外侧),
层2是胶粘剂涂层或双面带(外侧),
层3是背衬/载体,
层4任选地为胶粘剂涂层或双面带(内侧),
层5是可发泡成分的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莎欧洲股份公司,未经德莎欧洲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512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