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产热交换管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80050476.8 | 申请日: | 2017-07-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427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 发明(设计)人: | S·布伦纳;S·恩斯明格;P·格斯克斯;E·潘道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8F1/40 | 分类号: | F28F1/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 11410 | 代理人: | 杨黎峰;钟锦舜 |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交换管 插入物 湍流 感应钎焊 退火 技术使用 强度降低 热交换器 奥氏体 钎焊炉 铁素体 省略 钎焊 优选 挤压 生产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产用于热交换器(3)的具有内部湍流插入物(2)的热交换管(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方法步骤:提供奥氏体热交换管(1)和优选的铁素体湍流插入物(2),将湍流插入物(2)插入热交换管(1),通过感应钎焊对湍流插入物(2)和热交换管(1)进行钎焊,在感应钎焊之前、期间和/或之后,将热交换管(1)挤压在湍流插入物(2)上。由于省略了现有技术使用的钎焊炉,特别地可以避免软退火和与之相关的强度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所述的生产用于热交换器的具有湍流插入物的热交换管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至少一个这种热交换管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例如,根据DE 102 33 407 B4可知一种具有在其中钎焊的湍流插入物的热交换管。这种热交换管也从DE 10 2006 013 868 A1可知。
一般来说,热交换器,特别是排放气体热交换器,应具有针对压力和温度变化的高水平的鲁棒性、高水平的功率密度、低水平的积垢行为,以及重量轻和生产过程中的低生产成本,与此同时,热交换器应提供高水平的与用途相关的灵活性。对于这些相互竞争的目标,存在不同的解决方案,但这些解决方案总是只能更好地满足这些任务中的一项。因此,没有已知的解决方案都被视为所有问题最优选择。
在热交换器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排放气体热交换器的情况下,通常区分具有或不具有气体侧肋部的构造。没有气体侧肋部的构造(例如,翼状管束)通常是由空管束制成,其中压出结构,这在内侧产生湍流,从而改善热传递,同时,减少结垢倾向。这些管束通过所谓的管板而加固,其中管板与外壳一起形成冷却剂流动的空间。取决于实施方案,扩散器直附接至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在外壳上方的管板,形成气体侧流动空间。通常,这种热交换器整体钎焊,或者是在激光焊接工序中制造。
具有气体侧肋部的热交换器实现性能提高,包括增加热交换器的副表面,其中在这种情况下,由肋部(湍流插入物)、管和管板制成的热交换器本体整体钎焊。如果外壳是必须的,外壳单独钎焊或随后焊接至具有管板的双壳体布置中并焊接至壳体之间。
然而,这对于现有技术所已知的热交换器的情况而言是不利的,特别是不利于具有气体侧肋部的热交换器的相对复杂的生产,以及不能低估由于所谓的软退火造成的强度损失,其在用于生产钎焊连接部的钎焊炉中的长时间加热的情况下发生。
因此,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出一种生产方法,通过该方法,在迄今为止的生产过程中不造成强度损失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地实现高性能热交换管的生产技术。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该问题通过独立权利要求1的主题解决。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是优选的实施方案。
本发明基于这样的基本构思:首先在生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管(例如排放气体热交换器)时使用感应钎焊方法,特别是在钎焊炉中进行钎焊,由此可以避免与此相关的软退火并且可以避免热交换管和其余部件的与之相关的强度损失。根据本发明的生产方法的特征在于如下方法步骤:首先,提供奥氏体热交换管和优选的铁素体湍流插入物。在第二方法步骤中,将所述湍流插入推入所述热交换管,然后通过感应钎焊将所述湍流插入物钎焊至所述热交换管并由此固定。在感应钎焊之前、期间和/或之后,可以将所述热交换管从外部按压抵靠所述湍流插入物,由此固定。由此可以发生钎焊,其中具有设置在其中的所述湍流插入物的所述热交换管穿过感应器,由此加热热交换管、焊料和湍流插入物,使得焊料熔化。通过将所述热交换管挤压在所述湍流插入物上,在离开感应器后在冷却过程中可以实现这两个部件之间的可靠连接。由于专门的局部热量输入,与迄今已知的钎焊工艺相比,所述热交换管冷却得更加迅速,特别是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在钎焊炉中长期加热造成的强度损失。
由此,对于所述湍流插入物可以使用奥氏体不锈钢,例如腐蚀要求需要的特定合金,例如1.440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勒国际有限公司,未经马勒国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504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