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抽吸消音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50470.0 | 申请日: | 2017-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443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S.E.尼尔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思科普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39/00 | 分类号: | F04B3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孟婧 |
地址: | 德国弗***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抽吸 消音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封装的制冷压缩机的抽吸消音器(1),其具有入口(5),出口(6),将入口(5)与出口(6)相互连接的用于消音的消音腔(7)和与消音腔(7)相连的用于消音腔(7)的压力平衡的均压腔,其中,抽吸消音器(1)在运行位置中设置用于容纳在制冷压缩机的压缩机壳体(20)中,所述压缩机壳体具有用于容纳油池(26)的底部区域(21)。为了在制冷压缩机启动时也能够确保在消音腔(7)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连续压力平衡,按照本发明规定,所述均压腔设计为带有用于压力平衡的第一开口(9)的第一均压腔(11)并且抽吸消音器(1)具有另外的、带有用于压力平衡的第二开口(10)的第二均压腔(14)。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封装的制冷压缩机的抽吸消音器,其具有
-入口,以便能够使制冷剂流入抽吸消音器中,
-出口,以便能够使制冷剂从抽吸消音器朝制冷压缩机的活塞气缸单元的方向流出,
-将入口与出口相互连接的用于消音的消音腔和
-与消音腔相连的并且与周围环境连通的用于消音腔与周围环境的压力平衡的均压腔,其中,抽吸消音器在运行位置中设置用于容纳在制冷压缩机的压缩机壳体中,所述压缩机壳体具有设计为盆状的用于容纳油池的底部区域,以及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抽吸消音器的制冷压缩机。
背景技术
封装的、尤其是密封地封装的制冷压缩机长期已知并且主要使用在冷却器具、如冷却柜或者冷却架中。这种制冷剂工艺同样长期已知。制冷剂在此通过从蒸发器中的待冷却空间中吸收能量被加热并且最终过热并且借助具有活塞气缸单元的制冷压缩机被泵送至更高的压力水平,在所述更高的压力水平处制冷剂通过冷凝器放热并且经由节流阀再次被输送回蒸发器中,在所述节流阀中实现制冷剂的压力降低和冷却。
(气态的)制冷剂的抽吸在活塞气缸单元的进气冲程期间通过直接来自蒸发器的制冷剂输入管路实现。在已知的密封封装的制冷压缩机中,制冷剂输入管路通常通入密封封装的压缩机壳体中,大多靠近抽吸消音器(英语也称为Muffler)的入口,从该处制冷剂流入抽吸消音器并且通过所述抽吸消音器流向活塞气缸单元的吸入阀。抽吸消音器首先用于在抽吸过程中将制冷压缩机的噪声水平保持得尽可能低。已知的抽吸消音器通常由消音腔组成,其例如可以通过中间壁或者分隔壁划分为多个相互连接的消音容积。消音容积基于已知的亥姆霍兹原理消除声波,也就是消音腔中的消音容积用作吸收声波的共振器。此外,已知的抽吸消音器除了使制冷剂流入抽吸消音器内部的入口还具有出口,所述出口密封地贴靠在活塞气缸单元的吸入阀上并且通过所述出口将制冷剂在进气冲程中吸入气缸中。
如果制冷剂输入管路的出口不直接通入抽吸消音器的入口或者入口开口中,则可能按照以下的方式方法导致升温以及导致来自吸入管的冷的制冷剂与已经处于压缩机壳体中并且通过活塞气缸单元的废热加热的制冷剂不期望地混合。一方面,活塞气缸单元的吸入阀在每个循环中只在进气冲程中在约180°的曲轴转角范围上是敞开的,并且因此只能在这个时间窗口内将制冷剂吸入制冷压缩机的活塞气缸单元的气缸中。另一方面,冷的制冷剂在吸入阀封闭时也从制冷剂输入管路溢流(亦称“随动流动”或“续流”)到压缩机壳体中。由此导致进入压缩机壳体的制冷剂升温,因为制冷剂在压缩机壳体中冷却被运行废热加热的活塞气缸单元及其构件,并且导致与已经处于压缩机壳体中的较热的制冷剂混合。
为了避免从制冷剂输入管路溢流出的制冷剂的升温并且附加地进一步降低制冷压缩机的噪声水平,由现有技术已知,将制冷剂输入管路尽可能直接地与抽吸消音器的入口开口相连,从而使来自蒸发器的制冷剂几乎完全直接地导入抽吸消音器中并且只有可忽略的较少部分制冷剂从制冷剂输入管路进入压缩机壳体的内部并且在该处升温。在最佳地设计的压缩机中,进入的全部制冷剂被直接进一步导引到抽吸消音器中,然而这个状态由于实践中的略微不密封性而非常难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思科普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思科普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504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