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防或治疗精神障碍的含源自乳酸杆菌属细菌的囊泡的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50397.7 | 申请日: | 2017-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891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6 |
发明(设计)人: | 金润根;韩平林;崔主理 | 申请(专利权)人: | MD保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K35/747 | 分类号: | A61K35/747;A23L33/135;A61K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胜康律师事务所 31263 | 代理人: | 樊英如;邱晓敏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防 治疗 精神障碍 源自 乳酸 杆菌 细菌 组合 | ||
本发明涉及用于预防、改善或治疗精神疾病的组合物,该组合物含有源自乳酸杆菌属的细菌的作为有效成分的囊泡。本发明人已经证实,当源自乳酸杆菌属的细菌的囊泡施用于应激和抑郁动物模型时,有效地增加抗应激性,并且表现出治疗长期持续的长期抑郁行为的效果,并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源自乳酸杆菌属的细菌的囊泡能够有效地用于开发药物或功能性保健食品等,以用于预防、减轻精神障碍的症状或治疗精神障碍,精神障碍例如应激、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症、抑郁症、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预防、改善或治疗精神疾病的组合物,其包括源自乳酸杆菌属细菌的作为有效成分的囊泡。
背景技术
抑郁症是一种其中由于控制情绪的大脑功能发生变化而产生负面情绪的疾病,全世界有超过3亿人患有抑郁症。此外,根据韩国健康保险评价和评价服务机构的2005年至2009年五年抑郁症的分析数据,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和总医疗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加4%和10.4%。被诊断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从2005年的435000人增加到2009年的500300人,这表明患者人数平均每年增加约18000人。特别是,七十岁或七十岁以上老人的增量最高。
尽管已经尝试了各种研究来确定抑郁症的病因,但尚未确定精确的神经发病机制,但是假设存在抑郁症的各种病因。抑郁症涉及如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化学失衡。在神经递质中,血清素是在脑脊液中发现的神经代谢物,其在脑中循环并充当神经递质。血清素与情绪表达密切相关,如果缺乏,则由于情绪不稳定,焦虑增加,并且出现冲动。因此,在目前用作抗抑郁药的药物中,有几种药物可抑制血清素的再摄取,从而使其长时间保留在脑中。
在抑郁症的病因中,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社会学因素、药理学因素和病理学因素影响神经递质的不平衡,特别是,已知由儿童时期的事故、攻击或虐待引起的心理创伤很可能在此后发展为抑郁症。这是由于人类大脑在应激下的蛋白质损伤引起的。应激环境,即自我主义的扩散、快速的工业化、激烈的竞争以及竞争中落后的人们缺乏社会安全网等环境因素已经成为抑郁症的病因。
用于抑郁症治疗的代表性抗抑郁药是三环类抗抑郁药,例如丙咪嗪和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然而,基于SSRI的药物如曲唑酮和米氮平在稳定性方面存在问题,特别是当老年人服用这些药物时,提高了中风、骨折和死亡风险的可能性。
最近,已经发现包括抑郁症,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等在内的精神障碍与绞痛密切相关。已经发现,绞痛伴有腹泻和便秘,如果重复则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并且与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有关。当由于食物不良或使用抗生素而发生肠道微生物失调时,由于有害肠道微生物引起的大肠强屏障的裂缝而发生肠漏,据报道,由有害细菌产生的毒素被全身吸收,从而抑郁发生或恶化[Pharmacotherapy.2015 Oct;35(10):910-6]。
乳酸杆菌属细菌是革兰氏阳性杆菌,其在有氧环境和厌氧环境中生长良好,并且在诸如泡菜等发酵食品中含量丰富。虽然泡菜过度发酵,同时其他类型的乳酸菌被杀死,但乳酸杆菌属细菌是高度存活的细菌,容易降解多糖,如降解半乳糖或阿拉伯糖。细菌释放细胞外囊泡(EV),其通常称为纳米级囊泡或纳米囊泡,是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的并为细胞内蛋白质、脂质、基因等之间的信息交换创造细胞外环境。源自革兰氏阳性细菌(诸如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或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的囊泡除了含有源自细菌的蛋白质和核酸之外,还含有细菌细胞壁组分,例如肽聚糖和脂磷壁酸。
虽然已知植物乳杆菌分泌抑制大脑抑郁的因子,但没有从植物乳杆菌或干酪乳杆菌分泌的囊泡用于预防或治疗精神障碍如应激、焦虑症、后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恐慌症、抑郁症、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或精神分裂症。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MD保健株式会社,未经MD保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503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