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制成形品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80050343.0 | 申请日: | 2017-07-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412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 发明(设计)人: | 伊藤泰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21D53/88 | 分类号: | B21D53/88;B21D22/26;B62D25/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压制 成形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提供一种在与其他构件接合时发挥较高的承载性和刚度的构件。一种构件(1),其具有具备顶板(2)、上棱线(4)、纵壁(3)、下棱线(5)以及底凸缘(9)的横截面,在上棱线(4)延伸方向上的至少一个端部处,经由顶板棱线(6)设有顶板凸缘(11)并且经由纵壁棱线(7)设有纵壁凸缘(10),并且纵壁凸缘(10)和底凸缘(9)连续,在上棱线(4)和下棱线(5)的端部处,纵壁的角部的曲率半径的总和ΣR以及顶板(2)和纵壁(3)的构件端部处的宽度的总和ΣL是ΣR/ΣL≤0.13的关系。构件(1)经由如下工序制造:第1工序,在该第1工序中,对坯料(26)进行压制成形来进行收缩凸缘成形从而形成凸缘棱线(8),从而制造至少具备凸缘棱线(8)的中间成形品(27);以及第2工序,在该第2工序中,对中间成形品(27)进行压制成形从而制造所述构件(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有效地提高汽车车身的强度和刚度的汽车车身用压制成形零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具有帽型的横截面形状的汽车车身用压制成形零部件及其制造方法,该帽型的横截面形状具备顶板、纵壁、凸缘以及在顶板-纵壁、纵壁-凸缘之间形成的棱线。该汽车车身用压制成形零部件在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至少一个端部处具有自纵壁相对于零部件截面朝外弯曲而形成的朝外凸缘。另外,该汽车车身用压制成形零部件是金属板制成的压制成形零部件,对于该压制成形零部件而言,与纵壁相连的朝外凸缘(以下称为“纵壁凸缘”)和凸缘(以下称为“底凸缘”)连续地形成,并且纵壁中的、与朝外凸缘和底凸缘相邻的角部的曲率半径(以下称为纵壁角R)较小。金属板制成是指,例如能够由钢板制成、由铝板制成。
背景技术
汽车车身通常通过如下方式构成:利用电阻点焊将许多成形板彼此以各自的边缘部彼此重叠的方式接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为箱体,并利用电阻点焊将加强构件、强度构件接合于该箱体的重要部位。将这样形成的构件称为汽车车身用构造构件。作为这样的汽车车身用构造构件,存在地板横梁、车身门槛(日文:ロッカー)(下边梁)、腰线等。在以后的说明中,作为汽车车身用构造构件,以地板横梁为例。
地板横梁具有例如压制成形而成的大致帽型的横截面形状,该大致帽型的横截面形状包括:顶板;两条棱线(以下称为“上棱线”),其与顶板相连;两个纵壁,其与两条上棱线分别相连;两条棱线(以下称为“下棱线”),其与两个纵壁分别相连;以及两个底凸缘,其与两条下棱线分别相连。在具有该横截面形状的钢板制的主体的上棱线和下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形成有相对于零部件截面朝外弯曲而成的朝外凸缘,在使该朝外凸缘重叠于下边梁内部构件之后,利用电阻点焊、电弧焊等对其进行装配。另外,地板横梁是有助于车身刚度、有助于侧面碰撞时抑制车厢的压坏的重要的汽车车身用构造构件。因此,迄今为止也公开了许多通过对构件形状、构件间的结合部的构造进行重新研究从而提高车身强度的发明、与构件的制造方法有关的发明。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发明:通过将在帽型的截面的压制成形品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设置的顶板、纵壁以及与上棱线相邻的朝外凸缘连续地形成从而提高构件性能。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发明:在下边梁内部构件的侧面设置开口部,并对配置于下边梁的内部的边梁内部构件加强件和地板横梁进行焊接,从而提高下边梁与地板横梁之间的结合强度。而且,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如下发明:使下边梁内部构件开口而不扩大横截面,并且设置多个与地板横梁焊接的焊接部,从而提高下边梁与地板横梁之间的结合强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743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299603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2-14137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许第5569661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许第2560416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许第2554768号说明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503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工件输送装置
 - 下一篇:附加制造装置用的水硬性组合物和铸模的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