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管组装体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47117.7 | 申请日: | 2017-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622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横田崇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尔茂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M25/06 | 分类号: | A61M25/06;A61B17/34;A61M5/158;A61M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苏琳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管 组装 | ||
一种导管组装体(10),其中,具备:导管(20),其具有内腔(20a)且在前端侧具有锥形部(24);和内针(50),其以能够后退的方式插通于内腔(20a)。在内针(50)的前端侧设置有相对于该内针(50)的轴心倾斜的刃面(58)。在内针(50)插通于内腔(20a)的组装状态下,锥形部(24)覆盖刃面(58)的基端部分,且锥形部(24)的最前端(24a)的内侧形状沿着刃面(58)。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将内针插通于导管内,并使内针从导管的前端露出的多层构造的针的导管组装体。
背景技术
在输液过程中针对患者构建输液线的导入部时,使用导管组装体。如日本特开平10-235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导管组装体具有内针插通于导管内,且该针尖从导管的前端露出的双层构造的针。使用者在使用导管组装体时,将双层构造的针穿刺到患者的体内,来使导管进入到血管内,之后从导管抜去内针并留置导管。
这里,若内针的刃面的基端与导管的前端的距离较远,则存在使用者意识到导管的插入而将针较深地穿刺的趋势。若像这样将针较深地穿刺,则存在内针的针尖扎进血管内壁的担忧,根据情况不同有时导管的插入变得困难。因此,例如,在日本特开平10-235号公报中公开的导管组装体(注射针)构成为,在将内针插通于导管内的组装状态下,使导管覆盖内针的刃面(内针切割部分)。
然而,刃面通常形成为相对于内针的轴心倾斜规定角度的平坦面,在日本特开平10-235号公报中公开的导管组装体在组装状态下使导管的锥形的前端与刃面之间产生高低差(参照日本特开平10-235号公报的图1)。若存在这样的高低差,则在穿刺时,由生物体对高低差施加较大的阻力,从而不易将导管插入到血管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小内针从导管的突出量,并且在穿刺时降低对导管施加的阻力,将导管良好地插入到生物体内的导管组装体。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导管组装体具备:导管,其沿轴心具有内腔,并且在前端侧具有朝向前端方向而尖端变细的锥形部;和内针,其以能够后退的方式插通于上述内腔,上述导管组装体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内针的前端侧设置有相对于该内针的轴心倾斜的刃面,在上述内针插通于上述内腔的组装状态下,上述锥形部覆盖上述刃面的基端部分,且上述锥形部的最前端的内侧形状沿着上述刃面。
根据上述内容,导管组装体可以通过将内针插通于导管内的多层构造的针,将导管良好地插入到生物体内。即,多层构造的针通过覆盖刃面的基端部分的锥形部,能够减小从导管的最前端突出的内针的突出量,在穿刺时,抑制内针对血管内壁的影响(损伤等)。另外,导管组装体通过锥形部的最前端的内侧形状沿着刃面,而在刃面与导管之间不产生高低差,降低导管在进入生物体组织时对导管施加的阻力。因此,使用者能够顺畅地将导管插入到生物体内。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上述锥形部的上述最前端与包括上述刃面的上述内针的外周面接触。
像这样,通过锥形部的最前端与内针的外周面接触,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消除导管与刃面之间的高低差。因此,可以更加良好地插入导管。
另外,上述锥形部也可以具有对置面和外侧平坦面,其中,所述对置面是构成上述内腔的内表面中的与上述刃面对置的面,所述外侧平坦面在与上述对置面的周向位置一致的外表面侧形成为平坦状。
像这样,锥形部具有外侧平坦面,由此能够使双层构造的针(导管)的外形为与刃面相配合的形状。由此,在将导管插入到生物体内时,可以顺畅地从刃面过渡到锥形部。
并且进一步,优选上述外侧平坦面相对于上述刃面的倾斜角度小于上述刃面的基端侧部分相对于上述内针的轴心的倾斜角度。
像这样,外侧平坦面相对于刃面的倾斜角度小于刃面的基端侧部分的倾斜角度,由此能够充分地扩大刃面与外侧平坦面的边界部分的钝角。因此,在将导管插入到生物体内时,能够更加顺畅地从刃面过渡到锥形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尔茂株式会社,未经泰尔茂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471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