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线驱动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43009.2 | 申请日: | 2017-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759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武田正;北原裕士;土桥将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6B1/04 | 分类号: | B06B1/04;H02K3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李成必;李雪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线 驱动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直线驱动器,即使在可动件和固定件之间设置有粘弹性体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驱动可动件。例如,直线驱动器(1)包括:固定件(2);可动件(6);磁力驱动机构(5),相对于固定件(2)对可动件(6)进行直线驱动;以及粘弹性体(9),由设置在固定件(2)和可动件(6)之间的硅凝胶等构成。粘弹性体(9)设置在固定件(2)的壳体(3)和可动件(6)的第一磁轭(7)中在与磁力驱动机构(5)的驱动方向(Z)正交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Y)平行相对的固定件侧平面部(第一固定板(331)、第二固定板(332)等)和可动件侧平面部(第一侧板部(76)、第二侧板部(77)等)之间。因此,驱动可动件(6)时,可动件(6)剪切变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可动件进行直线驱动的直线驱动器。
背景技术
在便携式电话等领域中,使用通过振动来通知来电等的设备,作为上述设备能够使用经由弹簧构件并利用固定件支承可动件的直线驱动器(参照专利文献1、2)。在专利文献1、2记载的直线驱动器中,利用设置于可动件侧的磁铁和设置于固定件侧的线圈,沿轴线方向驱动可动件。但是,在上述直线驱动器中,存在因弹簧构件引起的共振点峰,可动件有可能在上述共振点峰过度位移而与固定件碰撞。
另一方面,为了抑制可动件的共振峰,提出了如下方案:在轴线方向,在由固定件和可动件夹持的部位配置硅凝胶(粘弹性体)(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7161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5-8573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44342号
在专利文献1、2记载的直线驱动器中,如果在轴线方向,在由固定件和可动件夹持的部位配置专利文献3记载的硅凝胶(粘弹性体),则粘弹性体伴随可动件沿轴线方向移动而伸缩。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在减振器伸缩的过程中,减振器向可动件施加的力的大小大幅度变化,所以有损可动件的驱动特性中的线性等,从而不能适当地驱动可动件。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直线驱动器,即使在可动件和固定件之间设置粘弹性体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驱动可动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直线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件;可动件;磁力驱动机构,相对于所述固定件对所述可动件进行直线驱动;以及粘弹性体,设置在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可动件之间,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朝向与驱动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以及固定件侧第二平面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平行相对,所述可动件包括:可动件侧第一平面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平行相对;以及可动件侧第二平面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固定件侧第二平面部平行相对,所述粘弹性体设置在所述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和所述可动件侧第一平面部之间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件侧第二平面部和所述可动件侧第二平面部之间。
在本发明中,在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设置粘弹性体,上述粘弹性体设置在固定件的朝向与驱动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的固定件侧平面部(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和固定件侧第二平面部)和可动件的在第一方向与固定件侧平面部平行相对的可动件侧平面部(可动件侧第一平面部和可动件侧第二平面部)之间。因此,可动件沿驱动方向移动时,粘弹性体剪切变形,向可动件施加其恢复力。在此,与粘弹性体伸缩时的恢复力相比,粘弹性体剪切变形时的恢复力由变形程度带来的变化较小。由此,可动件移动时,可动件从粘弹性体接受的恢复力的大小的变化较小。因此,由于粘弹性体稳定的减振器特性稳定,所以能够适当地驱动可动件。此外,由于粘弹性体设置于平面部(固定件侧平面部和可动件侧平面部),所以能够将粘弹性体固定于固定件侧和可动件侧而不产生间隙等。因此,即使可动件反复振动,也不容易发生粘弹性体从固定件侧或可动件侧脱落等问题。并且,由于固定件侧平面部与可动件侧平面部平行相对,所以粘弹性体整体上对可动件施加大体固定的恢复力,由此减振器特性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430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